简体|ENGLISH
​世界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兴安灵渠

位于广西兴安的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是中国唯一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它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被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享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美誉。

灵渠古韵 李光耀 摄 

灵渠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为开拓疆土,发兵50万大举进攻岭南。因山路崎岖,粮草不济,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顽强抵抗,秦军竟然3年不能取胜。于是秦始皇令监御史禄开凿灵渠以通粮道。由于修建了灵渠,秦王朝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大批北方军民迁徙岭南,从此岭南地区正式归入中原王朝版图。

灵渠开通之初,最早被称为“秦凿渠”,后来因为河水借用了古澪河故道,被称为“澪渠”。唐以后改为“灵渠”。灵渠肇始于军事战争,却在2000多年的通航中,成为沟通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以及中国古代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及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给后人无数的恩泽。

灵渠的整体工程可概括为两个部分,一是枢纽工程,包括大小天平和南北两陡;二是渠系工程,包括南渠、北渠,以及附属建筑物。每一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分工,蕴含着许多伟大的设计。

大小天平呈108度的“人”字形夹角排列,两个坝面连为一体。其顶端就是用巨石叠砌而成的犁铧形状的建筑物,称“铧嘴”。铧嘴把上游来的海洋江一劈为二,三分水流入漓江,七分水则奔湘江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三七分派”。这样的分配,既保证了南渠的通航,又不使湘江因此缺水。这样的设计,在2000多年的运行中已经证明是很科学的。

为了抵御洪水的冲击,大小天平坝体断面设计为梯形,坝顶面上用巨石平铺,每两块巨石间的接缝处有两个鱼尾槽,用一块铁锭将其牢牢固定。下游坡面的构建方式是用条石竖直嵌砌,外形如鱼鳞状一般,被称为“鱼鳞石”。历经2000多年洪水无情地冲刷和撞击,两个坝体安然无恙,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灵渠的渠系工程分为南北二渠。经小天平分流出去的三分水,全长30千米流入漓江的渠道,叫南渠,是运河承担运输任务的主要河道;而大天平分出的七分水流进湘江的渠道,叫北渠,流程虽然只有区区4千米,但却是沟通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而多被历代文人所吟诵。明朝状元鲁铎坐船经此地时,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一道源泉却两支,右为湘水左为漓。谁知万里分流去,到海还应有会时。”

陡门是现代船闸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设施,被称为“世界船闸之父”。灵渠的特点是“浅、狭、曲、急”,陡门的作用就是提升或者降低运河的水位,以利航船通行。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箔”就是陡门用来关闸的竹门。

经过文物普查,灵渠上的陡门遗址共有36个。这个数据正好印证了南宋文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灵渠》中“渠内置陡门三十有六”的记述。

南渠因落差大,设有陡门29个。北渠因落差小,只有4千米多,陡门就少些,只设有7个。这样一来,无论从北逆流而上,再向南顺流而下的船只;还是从南逆流而上,再向北顺流而下的木船,都可以借助陡门的帮助,安全、平稳地来往长江、珠江水系之间。

兴安灵渠 王滋创 摄 

灵渠岸上的一段河堤,长3.15千米,因修造于秦代,被称为“秦堤”。秦堤两边都用条石砌筑,宽为2米,高为1.5米,现保存完好,是广西历史年代最久、保存得最好的岸堤。秦堤与湘江故道平行,两水最近处仅以一堤相隔,而堤岸高度却在5米以上。堤上有飞来石,高约4米,周长20米。石壁上前人题咏甚多,其中明万历年间梁梦雷题刻的“砥柱石”,最为遒劲有力。传说飞来石是四川峨眉山飞来的仙石,修渠时这里有猪婆精作怪,渠堤白天修好,夜晚猪婆精拱倒,使工期延误,领工被杀,民夫受累,飞鹤大仙便将座下蒲团石飞来镇住猪婆精,渠堤始成。飞来石一侧有一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华亭,亭边“秦堤”两个大字,是广西近代名人李济深的手笔。

灵渠上有一座桥名为万里桥,为昔日往来南北必经之道,是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宝历元年(825年)修灵渠时所建。据说该桥距长安水路约万里,故称万里桥。桥上原无亭,为虹式单拱,只由1层斧刃石砌成,两边桥栏的石条是后来所置。

1988年,兴安灵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在秦堤的两边,按照历史的原样修建了一条既承袭秦汉文化,又融合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水街。游人到此,仿佛进入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梦境之中。水街承袭秦汉时期文化,包括古建筑文化、古桥文化、石雕文化、渠水文化和岭南市井风俗五大部分。这里的亭台、楼阁、古桥、雕塑等鲜活地展现了灵渠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沿岸小桥流水人家,两岸商贾云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泛舟水街有如徜徉于一条历史文化长廊。

随着历史的变迁,灵渠的运输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它至今仍然甘洌清甜的流水灌溉着两岸的万顷良田,以它厚重的文化积淀滋养着这一方土地的人们。

2006年12月15日,兴安灵渠和宁明花山岩画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15年,灵渠代表广西参加中国2016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名项目选拔。2018年,灵渠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兴安县正在努力扩大灵渠古文物的知名度,促进灵渠申遗早日成功。

参考文献:《广西之最·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来源:“方志广西”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