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东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王宫,北峰有水草庙,中峰上的寿宁寺为五台山寿宁寺的下院,每年农历四月初六致祭。
五峰山山色秀丽,风景优美,有“小五台”之美誉,旧称“地角枕流”,为崞县八景之一。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五峰山,在县治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松柏万千,苍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植则不荣,根巨末锐,形类犀角,俯临滹沱,似人俯首而卧。”中峰寿宁寺圣母殿泉水出神像下,祷雨辄应。历代名士墨客游五峰山留有许多诗赋。唐大中八年(854),由国子监博士出任简州刺史的雍陶曾于十年间两游五峰山,写下了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寿宁寺始建于唐。元至顺元年(1330)重修,明洪武十一年(1378)再修。原有上佛殿、下佛殿、娘娘殿、罗汉殿、地藏殿、牌楼、僧房等建筑。现存唐、明时代的铜、铁铸像及木刻罗汉等50余尊。20世纪80年代后,清如师傅发愿恢复寿宁寺全貌,陆续重建大雄宝殿、大悲殿、圣母殿,新建地藏殿、兜率宫、钟鼓楼、木牌楼、照壁等。2007年增建七佛殿。
清如师父
寺内早期最隆盛的建筑为圣母庙(殿)。清乾隆版《崞县志》载:“五峰山圣母班镇畅氏女,已许聘赵氏子,年及笄,日捻白棉线积千百丈,一日吞之尽,忽复吐出,飘扬空中。时母梳发方半,趋随其线飞举焉。至一村挽其发,今名挽头村。直抵五峰,遂坐于此,肉身今存,后人为立庙。”
圣母殿
相传,清顺治帝四子玄烨出征边地,战事失利,途中遭遇饥渴,遇一妇人以食物相助。玄烨感其恩德,问其住址,妇答曰:山西崞县五峰山。玄烨即位后,派员专访五峰山,结果在崞县东五峰山见有一座圣母庙(殿),才知当年相助之妇原来早成神仙。遂颁诏下旨,敕封为“金天圣母”,并亲往祭之。
寿宁寺的古碑很多,除立于碑亭的两通明代古碑外,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院子两侧,各建有一个碑廊,有石碑15通,分别为清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古碑。除此碑廊外,寺内还散立着明嘉靖十年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的碑碣数十通。此外,寺内尚存明代石狮一对、清代铁钟一口、铁鼎一个、古柏两株。而康熙皇帝当年御书的“五峰化宇”真迹则更为珍贵。
康熙御书“五峰化宇”
刊登于1989年《中国日报》外文版、由著名记者林东威撰写的《一个无名的无法描述的小庙宇》写到:“五峰山寿宁寺的确是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小庙,但千百年来这里暮鼓晨钟,香烟缭绕,佛事繁盛,人气兴旺。”
如今,五峰山上松柏如黛,花香鸟啼,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各峰建筑陆续修复。游人入寺感悟空灵的山韵、睿智的净土尤为陶醉。五峰山和寿宁寺的未来将如清代崞县知县孙祩在《五峰晴岚》一诗中描绘的那样:
岚嫩光摇翠,轻风草树生。
悬崖石磴滑,荒涧泻泉清。
斜阳含山远,余霞映水明。
四围仙迹古,遥望画图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