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伏波山

伏波公园位于滨江路北端,漓江西岸,距市中心2公里。1969年成立管理机构,辖伏波山及山麓庭园,总面积0.86公顷,为城市山林式公园。公园主景由伏波山与多级山地庭园组成。伏波山旧山门是一三开对称、硬脊斜坡、黄琉璃瓦盖顶的仿古牌楼建筑。上有楚图南“伏波晚棹”匾额,4根主柱上挂着张安治撰书的264字长联。伏波山下有还珠洞,山腰有听涛阁,可以登上山顶远眺。 

伏波山位于伏波公园内,海拔213米,高出平地63米、长120米、宽60米,山体面积约0.7公顷。岩石为3.5亿年前的浅海生物化学沉积,岩石层呈东南倾斜。因唐代在山下建有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伏波祠而得名伏波山;又因江水被山体阻挡形成漩流,“江澜洄洑山根”亦称洑波山。山势陡峭,拔地擎天,有“艮维矗孤峰,玉簪依天杪”的气概。 

伏波山景区开发可追溯至唐代。据史料记载,唐代后期,伏波山是桂林佛教圣地,乾符年间(874年~879年)在山南建伏波庙。 

抗日战争期间,在山南麓又开凿还珠洞南口入洞通道。民国36年(1947年)辟为河滨公园,并将叠彩山定粤寺大铁钟、千人铁锅移至山麓,别成一景。至解放前夕,伏波山风景建筑大多废圮,或仅存遗址。 

解放后,对伏波山进行了整理,重建新建了山门、癸水亭、听涛阁、临江阁、钟亭、聚味楼等。1979年建立伏波山公园,集山、水、洞、石、庭园、文物于一体,成为桂林山水又一缩影。 

还珠洞又名伏波岩、玩珠岩,位于伏波山山腹。主洞南北贯穿,曲折幽邃。南洞口高2米,洞内总长127米,高4米~6米,宽6米~8米。唐宋时称东岩,以当时唯有泛舟抵岩东口方可入洞游览而名。唐代赵格、刘虚白题诗中有“留题东岩”之句。宋代方信孺题诗中也有“重访东岩”之句。宋代于洞口临江处筑蒙亭,李师中作《蒙亭记》摩崖洞壁,故洞又称蒙亭岩。洞内石壁有石纹如紫白二蛟蜿蜒相向,中间有圆晕似珠,如二龙戏珠,故旧名玩珠岩。传说老龙玩珠睡于洞中,龙珠被打鱼后生所取,经其父劝说送还龙珠,因名还珠洞,张孝祥题刻于洞口。传说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于此试剑,故洞又名伏波岩。临桂令唐铎在山西北开凿岩口,开辟了陆路游洞的道路。现在的主洞口南向,是抗日战争时人工所开凿。由南口入洞,行18米则豁然开朗,左旁有石门,名珊瑚岩,岩口临伏波潭。出岩下,有石垂悬,几触于地,如被利剑挥斩,名试剑石。 

钟亭在伏波山南麓,还珠洞南口西侧。亭内有古铁钟1座,故名钟亭。铁钟高7尺,直径5尺,重2048斤,铸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用以宣扬孔有德封蕃建旗之功。 

听涛阁在伏波山东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贴崖而建的二层坡顶楼阁,用以接待、观景。总面积106.34平方米,上层大阳台挑出,视野开阔,适宜远眺。阁畔有李秉绶兰竹图等石刻及真武、韦陀等道教与佛教的摩崖造像数龛。 

伏波回廊在伏波山第二级平台上。廊前置亭,亭内存放定粤寺遗物“千人锅”。回廊供游人漫步观景。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