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古村落的古风古韵
京西山水孕育了众多历史悠久、独具韵味的古村落。其中,山地四合院保留较为完整的爨(cuàn)底下村,众泉竞涌、耕读传家的灵水村,为皇家烧制琉璃构件的琉璃渠村极具代表性,吸引着人们流连忘返。
民居瑰宝爨底下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它的形成与明朝修筑内长城防御体系,并派军队屯田戍边有关。这里因位于明正德年间修建的关隘“爨里安口”下方,且当地山形像一个烧火做饭的爨(即炉灶),故得名爨底下。有人将爨字的写法编成顺口溜:興(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

爨底下村坐北朝南,以村后龙头山为圆心,呈扇形向两侧扩展,分布在北小沟峡谷北侧的缓坡上。一条长200米东西向的弧形大墙将整个村落分为上下两层,三条通道上下贯穿。村中韩姓独居,家族主事的一支居于当中,其他韩氏族人分布两侧,形成中轴分明、两侧有序的规划布局。
村内现存74套古民居院落,以四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多数为清代建筑,是北京地区少有的、遗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山区聚落。由于地处山地,村民在建房时先砌石墙,再用土石填充,直到地基台面足够坚实平整宽阔后,才在其上建房。爨底下村的四合院与平原地区的四合院有很大不同。平原地区的四合院主要是沿纵深修建,大多比较规整。爨底下村的四合院受地势影响,形状不太规则,一般为横向拓展,以便最大限度利用空间。院与院之间相连相依、布局紧凑、鸡犬相闻。
村中规模最大、装饰考究的四合院当数广亮院,位于中轴线制高点上。整个院落北高南低,高差约5米,正房为全村唯一的五开间建筑。该院由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构成,每个院落均为南北二进,总计有45个房间。

我国古建专家罗哲文认为,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的明珠,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珍贵之列。
2003年,爨底下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是北京市第一个入选的古村落。
崇文尚德灵水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的灵水村建村不晚于辽金时期,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在《宛署杂记》和康熙《宛平县志》中曾以冷水村、凌水村等名字出现,后逐渐统一为灵水村。这三个名称都与水有关,足见过去村中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村西的南海火龙王庙前有一个八角古龙池。《宛署杂记》记载:“石生八角,中虚若池,泉出其底,洌而甘,古产龙之所。”池水来源是莲花山岩石中涌出的一股泉水,水质极佳,可以直接饮用。虽然灵水村水源丰沛,有“村里七十二眼井,周围三十六眼泉”之说,但是村民更偏爱饮用这股泉水,村东的人也经常到村西古龙池去挑水。由于年久失修,古龙池砖石受损,清康熙三十年(1691)村民重新进行了修葺。为保护池水不受污染,村民共同约定“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混、儿童汗溺)和“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违禁者将受到“鸣钟议罪,罚供祭神”的惩处,并将约定刻在石碑上,称为古龙池三禁碑。后来,由于开挖煤窑影响了水源,古龙池水干涸,但是三禁碑保存了下来,至今仍镶嵌于南海火龙王庙的外墙上,是北京地区年代较早的有关水源免遭污染的碑刻。类似这样的村规民约在灵水村还有不少,为促进邻里和谐、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灵水村读书风气浓厚,较早开办乡间教育机构。明洪武八年(1375),村里开始办社学。历史上曾有多名灵水村人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因此灵水村素有“举人村”之称。这里的“举人”不仅是参加乡试中第的举人,也包括进士、国子监监生,比较出名的有清康熙年间山西汾州知府刘懋恒、光绪年间国子监监生谭瑞龙和江西吉州知州刘增广等。据《北京通史》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玉皇庙建立新式学堂,并亲自撰写碑文。灵水村内建有文昌阁和魁星楼,这在北方山村并不多见。文昌星和魁星都是星官名,主文运功名,备受读书人的崇拜和供奉。科举制度取消后,灵水村人依然保留着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2005年,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琉璃之乡琉璃渠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成村于元代,是永定河出山前流经的最后一个山村。相传最初名为刘李居村,因刘姓和李姓最早来此定居而得名。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征召天下能工巧匠营建大都城。琉璃世家赵氏252家族由山西迁至大都,在今宣武门外海王村设琉璃窑厂,为宫廷烧制各色琉璃构件。刘李居村附近有一座对子槐山,山上盛产烧造琉璃的原料坩子土。加上京西煤炭资源丰富且毗邻卢沟河(今永定河),交通便利,赵氏家族在这里增建了新窑。元中统四年(1263),朝廷在刘李居村设置管理窑务的机构琉璃局。如今琉璃渠的村名,一说是由“琉璃局”谐音转化而来,另一说是得名于村内清代建成的泄洪渠。
明永乐四年(1406),成祖朱棣下诏,宣布于次年开始营建北京城。《明成祖实录》记载:“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如此大兴土木,自然需要不计其数的琉璃瓦和其他琉璃构件。琉璃渠窑厂再次迎来了琉璃烧造的高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工部颁布《工程做法则例》,对官式琉璃的规格尺寸、质量标准做了严格统一的规定,要求“远观有势,近观有形,色彩秀美,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琉璃渠村窑厂凭借历代高超的琉璃烧制技艺,继续服务于宫廷建设。
琉璃烧制工艺十分复杂,若要达到“成大形而不开裂,经百年而不掉釉”的品质,关键是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工艺。先将泥坯放入“素窑”烧造定型,再将配制好的各色釉浆涂敷在素烧坯体表面,晾干后放入“色窑”进行二次烧制。筒瓦、板瓦这样的小件儿通常要烧7天左右,像故宫屋顶的大吻大兽构件需烧8~10天。
进入21世纪后,有500多年历史的故宫迎来百年大修,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几百间宫殿顶上的琉璃瓦被拆下来,经仔细鉴别,将状态较好的旧瓦再重新装回去,破损严重的以琉璃渠村烧制的新瓦代替。还有一部分旧瓦胎体尚可,但釉层风化剥落严重。琉璃渠窑厂的工匠把旧釉打掉,重新上釉烧制,恢复原样。这种方法在清乾隆时期就已使用,既节约人力物力,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风貌。
自元代至今,琉璃渠村琉璃烧制技艺已传承700余年。2007年,琉璃渠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08年,北京琉璃渠琉璃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京西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挖掘,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进京西的山水人家,感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古风古韵。  
(来源:“史志北京”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