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在泉州一般称为“上元节”。古时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据道家说法,上元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泉人常说一句话叫“上元小年兜”,意思是元宵节在泉州十分隆重,是在正月初一后再掀起的一个节日高潮,为春节的系列民俗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过了元宵节就不再互相“贺正”、“恭喜”了。
在泉州,元宵节的最有代表性的应节食品就是元宵丸,亦称上元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碎、金橘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精)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糯米粉的盘中,反复多次滚转而成,然后用开水煮至丸浮水面为熟,吃起来香甜而不腻嘴。
是日清晨,以元宵丸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如有亲友来,也常以元宵丸待客。元宵节晚上又有孝敬神祇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旧时泉州郡城、晋江、惠安等地,元宵节有“请替身”“过关限”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篾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即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酒酣饭足后的“替身”送到户外,在焚烧冥钞时一并烧掉。如是“过关限”还要在本村的宫口庙埕,竖立一个以红纸扎成城门形状的“关隘”。届时,“关隘”旁有个道士手摇铜铃,口中念念有词让早已聚集在一旁的本村孩子,每人身揣描一个染红的熟蛋和“替身”,按不同的生肖分批跑去“过关限,“过关限”的人一边把熟蛋去壳吃掉,一边把“替身”扔掉。人们认为请了“替身”,过了关限,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元宵之夜,还有祀“棕蓑娘”、“听香”等俗。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或一件小衣衫,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衫,收回供品。其意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和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的神祇前焚香祝告,诉以心中亟待解决之事,祈求神明为之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和步数,径直到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的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所说的一句话(需即回家到神祇前占卜,以判断是不是答案)去圆解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听香”之俗十分普遍,且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谚。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
把元宵节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和迎赛会等活动。泉州灯俗,据说是自唐初建城后由中原传入,及至南宋,灯烛之盛,已闻名全国,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有请泉州灯匠精制。1000多年来,泉州的花灯活动长盛不衰,历代留传下来的灯品,如禽兽鱼龙、花卉瓜果等,多达数百种。其质料传统多篾骨纸质花灯,后来为绸质花灯,清末至民国时期有丝料花灯和玻璃花灯,当代又有塑料花灯和电光、电动彩灯先后问世。随着花灯制作技术的不断革新,如今的泉州花灯品种繁多造型新颖,巧夺天工,为海内外所共赏。
逢元宵佳节,市区万灯齐挂,入夜长街一望如星宿,街道上观灯的群众熙来攘往。而举办花灯展览的开元寺、承天寺、威远楼等处,更是灯光灿烂,人山人海。过去在一些宫庙的走廊上,还设有鳌山。所谓鳌山,就是用彩纸和竹篾糊制成一座包括山、水、溪、亭之类的风景区,鳌山之上错落有致地安插各种花灯,以及能够活动的人物造型等可资观赏的景观,还附有灯谜,让人竞猜。
泉州人闹花灯,各地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风俗,如晋江东石的舞香龙和数宫灯。舞香龙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人们通过舞动插满贡香的草龙,来表达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愿。每年元宵佳节,东石人即在当地的“三公宫”中举办宫灯会,相互祝贺新春幸福快乐,宫灯是去年结婚的新郎提前准备的,故观赏宫灯时,有心的老年人会默数宫灯数字,看看比前一年增加多少。东石男人大都长年航海在外,通过数宫灯,可使那些回家过春节的航海者了解家乡人丁情况。
在晋江安海,每年正月十五则举行“攻炮城”。所谓的“攻炮城”,是在四五米高的地方一个纸糊的炮城,里面置放一串串的鞭炮,参加攻炮城的人点燃手上的一小串鞭炮,投掷向炮城,当命中目标,炮城内的鞭炮被引爆,发出剧烈的响声,攻城即为成功,相传该民俗源自于郑成功训练手下士兵。
始于南宋的海神巡境,是洛阳镇每年元宵的重要民俗活动。包括上午的“镇境”和傍晚的“巡境”。从洛阳昭惠庙出发,开始洛阳三村的巡境活动,所经之处,家家点火盆、放鞭炮,海神巡境时要跳过火盆,以示驱邪祈福之意。
在鲤城天后宫,每年都会举行“乞龟”仪式。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人们会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摸到头,起大楼;摸到嘴,大富贵;摸到尾,有头又有尾......”,元宵当天会举行“点睛”仪式,“乞龟”活动正式开始。点过睛的米龟,睁开熟睡的双眼,为摸龟者祈福。
在永春,“炸佛”活动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并在元宵节当晚达到高潮,最为热闹。7点左右,“赵大天君”佛像被请出来,部分信众手持火把在前面带路,佛像跟随其后,部分信众手持火把跟从。活动开始前,每个境内的祖厝或每户人家都早早做好准备,全家人一起动手,将鞭炮结成长串,挂在长长的竹竿上,整齐地排放在门前。佛像一到,众人便手持竹竿,点燃鞭炮,争先恐后冲向佛像面前一番轰炸。依当地民俗,谁炸到佛像越多,得到的庇佑就越多。因此,佛像一巡到,许多人家几乎都全家出动,佛像要等鞭炮全部放完,才会离开前往下一户。
迎神赛会于元宵节及其前后数日进行,乡村或于农历二月,谓之“进香”。泉郡明代的迎神赛会盛况,时人何乔远在其《闽书》中曾以“一国若狂”之语加以形容。所迎之神皆四抬,而以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境玄坛元帅的神格较高,要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迎神队伍中有骑土、军校、旗手之类百余人,还有抬阁、软棚(结彩绸为棚,悬以珍玩执之而行)及妆神等,境内人家皆烧纸钱待之甚恭。新中国成立后,泉州文化部门把迎神赛会中的化装游行,改造利用为“文艺踩街”,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娱生活。
(辑自《泉州习俗》)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