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素有刺绣之乡的美誉,刺绣在三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三林古镇自宋朝“林乐耕”而建三林庄。许多刺绣艺人祖辈相传,以其精湛的技艺,延续发展着刺绣工艺,从无间断。直至明朝嘉靖年间,三林刺绣因顾绣的引入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它影响了上海及江、浙周边地区:其影响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特别是它的“抽、拉、雕”技艺传至浙江温州、宁波、临海、连云港、南通等地区以及上海的崇明、长兴岛和现在的闵行区等。
三林刺绣的历史极为悠久,从其滥觞阶段发展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古称“筠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据三林塘《赵氏家乘》载:“宋人自靖康之乱,由汴京来沪渎,亡国之余,尚不改奢华,仍锦衣玉食。其锦衣章服,悉由绣工制成。”由此可见,早在宋朝时期,上海三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刺绣工艺。只是当时所绣的绣品,主要是为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们服务。三林刺绣并得顾绣精髓,吸收了明暗透视技法及“抽、拉、雕”工艺,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锐意创新的精神日趋成熟,臻于完善。
至清末民初,三林刺绣开始迈出了它的产业化道路。据《上海县志》载:上海县花边和刺绣工艺品生产已有100余年历史;其商品生产始于清末民初;刺绣业盛行于浦东三林、陈行等地。三林刺绣的产业经营活动曾有过两次鼎盛时期:一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三林以刺绣闻名的三林绣娘与上海的洋行达成协议,交割刺绣业务,后来带动了三林近千贫苦者借此谋生,其后三林刺绣在上海、香港、南洋开设多家“专卖店”;第二次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上海乡镇企业兴起,三林女子人人拿起绣花针,家家架起绣花棚,村村开办了绣花厂,到八十年代参与刺绣者达到了20万多人,三林刺绣合作社甚至在苏浙地区广授刺绣、发展业务。三林刺绣以其高超的技艺和放心的质量,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好评。八十年代,三林绣娘跨出国门,赴法国博览会做刺绣表演,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服饰,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被套,英国女王伊丽沙白的真丝睡袍上都留下了三林刺绣的痕迹。其实早在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劝业会”上,三林镇巨商汤学钊便曾邀集艺人选送刺绣展览并获得好评,三林刺绣在那时就已传至海外。
长期以来,三林地区从事刺绣的人们把顾绣的技艺和针法吸取并融入到三林的刺绣中,在技艺上不断吸取“四大名绣”之精华,结合本土绣法,不断改进以及创新刺绣的技艺,而变化出别梗、绕梗、拉丝、开洞、扣针、包针、乱针、套针、影子针等130多种针法和镶、嵌等70多种工艺,尤以“抽、拉、雕”工艺为标志,形成了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精制细腻不留针线痕等特点。
三林刺绣其技法以抽、拉、雕为主,其工艺特征为:抽绣针法、拉丝、雕绣针法。
抽绣针法:抽绣的绣制是在面料上按不同针法要求,抽去一定数量的经丝、纬丝,再扳出丰富多彩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用抽绣方法绣制的花心、花瓣、叶面等图案,主体突出、立体感强。抽绣由抽丝、扳丝两道工序组成。它的针法有几十种之多,比较常用的有:老式抽、菊花抽、铜钱抽等。
拉丝:其形状像细筛子眼,是用细丝线制作的。在绣制中,拉丝针法往往大面积地衬托主花,精致细腻,虚实结合,成为独立的高档绣品而闻名于世。
雕绣针法:雕绣是先在面料上浮空绣制比较规则的几何图案纹样,然后用实扣勾勒外廓,再沿阔内把底线修去的一种刺绣工艺。雕绣由打底、浮扣、实扣、修剪四道工序组成。
目前,通过组建三林绣庄艺术品有限公司,结合当地政府、妇联、劳动局等个部门的扶持与资助,形成了一个三林刺绣保护、传承基地,建立一个再就业培训及教育为一体的广阔平台,同时结合当地幼、小、中学校的专业教育、社区业余培训等手段,鼓励三林刺绣在社会广大群众中的传播与发展,形成科学规范、运作高效的传承制度和传承体系。加强对刺绣传承人的保护以及培养。
三林刺绣现在收藏有清末民初刺绣作品,上世纪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刺绣实品及现代三林绣庄刺绣作品,收藏的作品种类包括工艺框画、服饰配饰、工艺礼品及一些古老绣片。其中“福龙”在2005年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以及优秀遗产保护奖,优秀组织奖等,而绣品中心图案以两条并列升腾的魑龙构形成汉字“福”(畐)。好事成双,每条龙的图案都是一个“福”(畐)字,合而为一又仿佛是一个“福”(畐)字。画面两边各有一只飞舞的蝙蝠,谐音“福”,点出了双福的主题。釆用了红黄橙、青灰白两组鲜艳、明快的色彩搭配,并运用了色彩渐变的插针绣法。龙用金线,蝙蝠用银线勾绣轮廓。整体图案风格吉祥、喜庆、富贵、寓意丰富。镂空的背景运用了三林刺绣的“雕绣”工艺,使整幅刺绣作品从平面到立体,空灵欲出,丰富了视觉的享受。
随着三林镇的发展与变迁,三林刺绣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其生存、保护与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现在传统的刺绣业已被现代的机绣、电脑绣所替代。其省时省事的优势较之于手工刺绣的耗时长、技艺高等要求,使得传统的手工技术面临生存危机。在传承中面临着老一辈刺绣艺人的萎缩与新生代兴趣发散的困惑,给这一技艺的传承及其质量带来了不确定性。因为刺绣全凭艺人的艺术素养,既费心力,又费体力,与它业相比付出的多,而得到的收入低而不称,难免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对于这样一个带有民俗精粹性质的工艺,现在尚无一部研究著述面世,使得这一文化成果没有得到成体系的研究和完整的保存。另外,对三林刺绣保护意义宣传不够,三林镇政府在近两年开始着手本地刺绣的发掘与保护工作。而三林女子对于自己的刺绣作品没有一种收藏、保护意识,从而使得自己绣过的作品几乎就成为了“孤本”。为了能让三林刺绣这一古老的工艺传承下去,三林镇非遗保护相关单位特组织力量,深入到街镇、乡村,走访民间刺绣老艺人,挖掘、收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失传已久的针法与绣片等。另外,还在三林小学中学等开办了刺绣特色班,力求使三林的刺绣品牌传承下去。
三林绣庄以自己独特的工艺和技艺荣获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许生产商,同时也使三林刺绣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一个历史性的提升。
2007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自《浦东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