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内陆腹地,西临青藏高原,北拥秦巴山地,东据长江三峡,南依云贵高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文化繁荣,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地理

    自然地理特点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湘、鄂,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差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

    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入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

    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

    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分布为寒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北亚热带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历史地理特点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很早兴起,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

    文化地理特点优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巴蜀文明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

    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

    地方特色显著。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味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博物馆22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4座以及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黄龙为世界自然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其中,象征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的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川菜位居我国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嵋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

    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

    城市人口地理特点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15年底,四川省共有33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5个;四川省全年出生人口84.0万人,人口出生率10.3‰;死亡人口56.6万人,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长率3.36‰。年末常住人口82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2.5万人,乡村人口4291.5万人,城镇化率47.6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除成都、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40%的还有泸州、南充、眉山、宜宾、遂宁、乐山、内江、雅安等市,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特大城市,绵阳、南充、泸州等大城市,宜宾、内江、遂宁、眉山、乐山等中等城市,广汉、江油、阆中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

    尽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在33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也不甚合理,城市布局明显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3.75%,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前年被批准为成渝经济区。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个城市。

    首位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十分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6%,而2015年常住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9.17%35.88%。成都市在四川省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部地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41014国务院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新区位于成都市主城区南偏东方向,区域范围涉及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所辖7县(市、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

    地方城市各具特色。除了成都这一综合性特大城市外,其它城市功能各有特点。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不仅是“酒城”,还是水陆交通枢纽。乐山、峨眉山、都江堰、西昌、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

    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四川国土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国土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四川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7.1%12.9%5.3%4.7%。土壤类型丰富,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土壤类型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32.60%

    全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共分8个一级利用类型(表1),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我省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气候资源四川气候复杂多样,且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根据水热条件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全省分为三大气候区:

    1、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该区热量条件好,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积温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差较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年日照仅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50%以上集中在夏季,多夜雨。

    2、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日较差大,年较差小,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2000-2600小时。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

    3、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暧、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水资源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全省水资源总量共计约为3489.7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73%;上游入境水942.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7%。另有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约200余条,在川西北和川西南还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沼泽,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计约35亿立方米。

    四川水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但时空分布不均,形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但径流量的季节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6-10月,洪旱灾害时有发生;河道迂回曲折,利于农业灌溉;天然水质良好,但部分地区也有污染。

    生物资源四川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中国及世界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

    四川野生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1万余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2015年末森林覆盖率36.02%,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

    动物资源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四川野生大熊猫数量达1206只,占全国总数的76%以上,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其中:毛皮、革、羽用动物200余种;药用动物340余种。四川雉类资源也极为丰富,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

    能源资源四川省能源资源也很丰富,主要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

    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全省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以上,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水电工程,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水电站。

    全省现保有煤炭资源量122.7亿吨,主要分布在川南;位于泸州市和宜宾市的川南煤田赋存了全省70%以上的探明储量。四川省的煤炭种类比较齐全,有无烟煤、贫煤、瘦煤、烟煤,褐煤,泥炭。油、气资源以天然气为主。石油资源储量很小,四川盆地累计探明新增地质储量6796万吨。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已发现天然气资源储量达7万多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9%,主要分布在川南片区、川西北片区、川中片区、川东北片区。四川生物能源也比较丰富,每年有可开发利用的人畜粪便3148.53万吨,薪柴1189.03万吨,秸秆4212.24万吨,沼气约10亿立方米。此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待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四川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也比较齐全;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较强,是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目前,全省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82种(亚矿种101种),有29种矿产排位进入全国同类矿产查明资源储量的前三位。作为四川优势矿产的天然气、钒、钛、轻稀土、硫铁矿、芒硝、岩盐等1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一位;铁、晶质石墨、石棉等6种矿产,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中排第二位。

    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水平;资源种类齐全,但多数矿种储量不足。目前除钒钛磁铁矿、岩盐、芒硝、铅锌、硫、铁矿、石棉、云母、金、磷、水泥灰岩等储量可满足开发需要外,多数矿产资源都存在资源数量不足,质量差、探明矿山不足的问题。二是大型或特大型矿床分布集中,区域特色明显,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矿物原料基地。矿产集中分布在川西南攀西、川南、川西北三个区,并各具特色:川西南以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资源为优势,其他矿产也很丰富且组合配套好,是我国的冶金基地之一;川南以煤、硫、磷、岩盐、天然气为主的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蕴藏量大,是我国化工工业基地之一;川西北稀贵金属锂、铍、金、银和能源矿产(铀,泥炭)资源丰富,是潜在的尖端技术产品的原料供应地。三是部分重要矿产以贫矿和低品质矿为主,富矿不足。除铅、锌、镉、银、岩盐、钙芒硝等品位稍高外,其他矿产多为中、贫矿。四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如攀西的钒钛磁铁矿为铁、钒、钛共生,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川西北的锂矿为锂、铍共生。

    旅游资源四川省是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5处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全省已建立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至2015年,四川已有105A级旅游景区,在全国排第三。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2015年末全省有自然保护区169个,面积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3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43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4个,省级湿地公园19个。目前全省森林公园数量达到126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总面积78.8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2%,森林公园总数位列全国第七。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地质遗迹类型多样,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其中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四川也是一个文物大省,2015年末共有博物馆2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

    三、气候状况

    【气候概况及年景评述】2015年全省平均气温15.8℃,较常年偏高0.9℃,与2006年和2013年并列历史第1高位;年降水量940.4毫米,较常年偏少16.3毫米,偏少2%。汛期极端性强降水少,区域性暴雨不多,属暴雨偏少偏弱年份。全省气象干旱总体不明显,春旱发生范围大但程度轻;夏旱区主要是在盆地西北部,但中度以上旱区范围小于常年;伏旱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西北部,盆南常年伏旱区今年未发生伏旱。夏季出现阶段性高温天气,属夏季高温一般年份。秋雨期共55天,比常年短9天,属秋绵雨正常年份。汛期地质灾害略偏多。

    2015年四川农业气候条件为正常偏好年景,标准是小春、大春的气候生态。汛期降水略偏少,部分地区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大部林区冬春季平均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少,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一般。受逆温、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12月下旬盆地出现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

    经综合分析,2015年四川气候条件为偏好年份。

    气温2015年四川省年平均气温15.8℃,比常年偏高0.9℃,与2006年和2013年并列历史第1高位。全省大部偏高0.5℃以上,盆地西部和中部偏高11.4℃。

    全省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中有10个月偏高,2个月偏低。其中,月平均气温偏高最为明显的是3月和11月,分别偏高2.2℃和1.9℃,3月平均气温位居历史同期第2高位,11月平均气温位居历史同期第1高位。偏低的是7月和8月,分别偏低0.3℃和0.4℃。

    峨眉山站全年降水量达1819.8毫米,为全省之冠。与常年同期比较,盆地中部和南部、川西高原甘孜州中部和东部、阿坝州南部、攀西地区大部降水偏多13成,盆地大部、川西高原北部边缘和西南角、攀西地区局部降水偏少13成。

    在各月降水中,2月和7月降水量偏少显著,偏少42%,其中7月降水量位居历史同期第1少位;9月和12月降水量偏多较为明显,均位居历史同期第6多位。

    【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影响】据有关统计数据,2015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省1008.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67人、失踪19人,紧急转移安置2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2.4万公顷,绝收面积5.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31.8亿元。

    暴雨2015年全省共计发生暴雨347站次,比常年少50站次,列历史第14少位,是2007年以来暴雨站次数最少的一年。全省156站中有132站发生了暴雨,比常年少3站。34站发生了大暴雨,比常年少12站,列历史第11少位,是2003年以来大暴雨站数最少的一年。全年未出现特大暴雨站点。全省两大暴雨中心盆地西南部和东北部年暴雨明显偏少,多数地方暴雨日数为24天,较常年偏少13天,峨眉山市偏少最为明显达4天,甘孜州中部和东南部、攀西地区中部暴雨日数也少于常年。内江、自贡、泸州、广安等市,以及阿坝州、甘孜州东部、成都市东部、绵阳市南部、达州市东南部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13天。合江全年暴雨日数达8天为全省最多,较常年偏多5.4天。全省最大日降雨量248.3毫米(62720时~2820和最大过程降雨量374.8毫米(626日~28日)发生在剑阁。

    年内全省发生3次较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2次,分别发生在6月下旬和8月中旬。与常年相比,2015年四川暴雨频次少,范围略小,极端性强降水少,区域性暴雨不多,属暴雨偏少偏弱年份。

    干旱2015年全省气象干旱总体不明显,春旱发生范围大但程度偏轻;夏旱区主要是在盆地西北部,中度以上旱区范围小于常年;伏旱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和西北部,盆南常年伏旱区未发生伏旱。

    春旱:有82县市(盆地53县市)发生了春旱,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和中东部、攀西地区西部和甘孜州境内,盆地中度以上旱点少,未出现重、特旱站点,其中轻旱66县市(盆地51县市),中旱8县市(盆地2县市),重旱6县市(盆地0县市),特旱2县市(盆地0县市)。3月全省气温异常偏高,盆地部分地方降水偏少79成,导致出现大范围春旱,4月降水过程明显增多,部分旱点雨量偏多1倍以上,有效抑制了旱情的发展。春旱范围比常年偏大,但强度偏轻,2015年四川春旱属偏轻年份。

    夏旱:有81县市(盆地57县市)发生了夏旱,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和中南部、攀西地区西部和南部及甘孜州西南部,资阳北部、成都东部、德阳中部、绵阳中部、凉山州西北部、甘孜州西南部出现重度以上干旱,其中轻旱46县市盆地31县市,中旱13县市盆地10县市,重旱9县市(盆地6县市),特旱13县市盆地10县市5月上中旬全省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盆地夏旱开始显露,但5月下旬起降水增多增强,盆地除西北部干旱仍有发展外,多数地方的干旱明显缓解,62225日出现首场区域性暴雨,全省夏旱基本解除。夏旱区大小与常年相当,但中度以上旱区偏小,2015年四川夏旱属一般年份。

    伏旱:有61县市(盆地48县市)发生了伏旱,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和西北部,以及阿坝州北部和甘孜州西北部,成都东部、德阳南部、绵阳南部、南充南部、巴中北部以及阿坝州若尔盖等地有重度以上伏旱发生,其中轻旱29县市盆地20县市,中旱16县市盆地13县市,重旱11县市盆地11县市,特旱5县市盆地4县市7月上中旬,盆地大部降水偏少68成,7月下旬盆地北部降水仍然偏少,伏旱开始显露,8月上旬伏旱进一步加重,81618日出现第二场区域性暴雨,旱区普降大到暴雨,过程总雨量多在100毫米以上,大部地区干旱得以解除。中、重度伏旱站点多于常年,但盆南常年伏旱区未发生伏旱,2015年四川伏旱属一般年份。

    高温2015年全省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0日数为8.2天,列1961年以来第13多位。共有121站出现了日最高气温在35.0℃以上的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攀西地区,其中盆地东北部、中部、南部和攀西地区南部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有21站的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仁和站高温日数达56天为全省最多。全省有11站的日最高气温在39.0℃以上,分布在宜宾和攀枝花2市,仁和站528日日最高气温达到40.5℃,为2015年全省最高值。2015年全省有13个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了同期历史极大值记录。2015年四川夏季高温为一般年份。

    秋绵雨2015年秋季(911月),盆地雨日多,日照少,连阴雨天气明显。全省平均雨日数为42.2天,比常年偏多2.7天,其中盆地大部偏多512天,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偏少28天。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比常年同期偏少8%,其中盆地大部偏少14成,攀西地区大部偏多12成。

    全省平均连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0.1毫米且日照时数为0小时)持续日数为4.3天,较常年少0.6天。有72县站连阴雨持续日数在5天以上,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南部、南部和东北部,14县站连阴雨持续日数在7天以上,邛崃持续时间长达10天(921日至930日),创该站秋季连阴雨持续日数历史最长记录。与常年比较,攀西地区和阿坝州大部偏少,甘孜州南部偏多,盆地区除成都西部偏多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偏少。

    2015年四川秋绵雨开始于92日,比常年迟后3天,结束于1027日,比常年提前6天,秋雨期(开始至结束)共55天,比常年短9天。秋雨量245.2毫米,比常年偏多26.7毫米。秋雨期内共出现34个秋雨日,主要出现在9月份,与常年比较,秋雨日少1.7天。2015年四川秋绵雨属正常年份。

    地质灾害2015年汛期(5.110.15),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盆地西部、北部偏少12成,盆地中部和东南部偏多12成,川西高原大部偏多13成。汛期极端性强降水少,区域性暴雨不多,8月中旬出现了一次范围广、强度大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到9月降水日数偏多,但强度弱。受降雨影响,全省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总体偏多,但损失较小,据有关统计数据,2015年汛期全省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1294处,比常年平均值多9.2%,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为2人,是全省多年平均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年均125人)的1.6%

    大风冰雹2015年四川大风冰雹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发生地主要在攀枝花、广安、成都、阿坝、乐山、甘孜等市州的部分地区。灾害重、影响大的几次是:

    445日,广安市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伴随大风冰雹。据统计,此次灾害共造成28.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4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0.14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亿多元。

    72023日,全省多地出现强降雨,局部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据统计,攀枝花、泸州、德阳等10市(州)23个县(市、区)15.1万人受灾,2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6.5千公顷,其中绝收1.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814日,省内部分地区出现较强降雨,局地遭受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据统计,攀枝花、乐山、甘孜等9市(州)20个县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2千公顷,其中绝收1.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还有,325日攀枝花市盐边县和米易县、718日广元市剑阁县、727日成都市龙泉驿遭遇的风雹灾害,损失均分别在千万元以上。

    【气候对有关行业的影响】气候与农业2015年小春生产季节,光、温条件优越,为小春粮油作物产量提高作出贡献。而后冬初春的异常干暖气候,使盆中丘陵农区发生较为突出的春旱,局部农区出现了春季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均不同程度制约了小春粮油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总体来看,在小春主要生产季节,大部农区的农业气候条件对小春主要粮油作物正常生长及产量形成是利大于弊,全省小春生产为平偏丰年景。

    大春生产季节,盆地中、北部农区不同程度出现了春、夏、伏旱的叠加,初夏季节大部农区出现阶段性的阴雨天气,均对大春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盆南、成都平原、攀西地区的光、温、水条件匹配优越,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危害总体偏轻,大春粮食生产为持平略增年景。

    2015年四川省农业气候条件为正常偏好年景。

    气候与水利2015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940.4毫米,比常年偏少2%,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大,盆东北和盆西偏少1成左右,盆中、盆东南、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大部偏多12成。截至20151231日,四川省各类水利工程总蓄水量为81.69亿立方米,占汛末蓄水计划的102%,比多年平均增加2.48亿立方米。17月,全省平均降水量471.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5%,除川西高原北部和盆地局部降水略偏多外,其余大部偏少,其中盆地大部偏少1520%8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69.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7%,盆中和盆南大部偏多达30%,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部分地区偏多50%以上。17月温高雨少导致部分地区蓄水不足,全省工程蓄水大都没达到汛末蓄水计划,其中5月为80%7月只有74%812月降水偏多,对塘库和冬水田蓄水比较有利。

    气候与林业2015年冬春季,全省平均气温偏高1.3℃,川西高原大部偏高1.0℃左右,攀西地区大部偏高11.5℃;平均降水量偏少5%,川西高原南部及攀西地区北部偏少12成。大部林区发生了一般性冬干春旱,冬春季总体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一般。据统计,2015年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220起,其中一般森林火灾183起,较大森林火灾37起。与去年同期相比,火灾次数减少218起,过火面积减少3303公顷,受害森林面积减少462公顷。年内无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火灾损失率为0.018‰。

    气候与交通大雾和暴雨天气对交通较有影响。2015年四川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1月、2月、3月和12月:19日,成都双流机场遭遇2015年首场大雾天气袭击,导致机场被迫停航关闭达1小时16分,67个出港航班延误,影响到约9000名出行旅客;211日,因大雾天气成自泸高速发生56台车连环追尾交通事故,2人死亡34人受伤;329日,一场大雾使双流机场关闭近两个小时,造成80个出港航班延误,9个航班被取消;1227日上午,大雾致四川20条高速公路全线封闭,到中午才恢复通行。2015年四川虽然区域性暴雨偏少偏弱,但汛期局地暴雨天气仍然分别致川黔铁路、宝成铁路运行一度受阻,雅安、泸州一些公路路段因暴雨山洪出现塌方等地质灾害,51日,巴中市南江县高桥乡突发山洪,一辆轿车被激流卷入右侧河中,车内所载5人均被洪水卷走失踪。

    气候与环境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四川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状况,2015112月,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占81.0%,其中优占26.8%,良占54.2%;平均未达标天数占19.0%,其中轻度污染占13.3%,中度污染占3.2%,重度污染占2.4%,严重污染占0.1%。空气质量未达标天数比例较高的月份是1212月,其中1月份未达标天数比例达54.2%,重度污染天数比例达18.5%311月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均较高,基本都在80%以上。

    12月下旬,盆地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偏弱,降水偏少,受逆温、高湿等冬季不利污染气象条件影响,盆地静稳天气维持,大气环境承载力明显下降,污染物累积速率加快。据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监测,1226日起,四川盆地遭遇了2015年入冬以来第一次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并持续到201616日。

    三、行政区划

    【县以上变更】2015年,撤销康定县,设立县级康定市,以原康定县的行政区域为康定市的行政区域,康定市人民政府驻炉城镇茶马路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5217日民函〔201570号、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316日川府函〔201543号。

    撤销马尔康县,设立县级马尔康市,以原马尔康县的行政区域为马尔康市的行政区域,马尔康市人民政府驻马尔康镇达萨街29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5114日民函〔201532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21日川府函〔2015252号。

    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以原双流县的行政区域为双流区的行政区域,双流区人民政府驻东升街道顺城街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5123日国函〔201520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215日川府函〔2015257号。

    【乡、镇变更】成都市:彭州市撤销天彭镇,设立天彭街道办事处。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41日川府民政〔20158邛崃市撤销油榨乡、南宝乡,设立南宝山镇,辖原油榨乡和南宝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桃花社区3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98日川府民政〔201519号。

    泸州市:合江县撤销焦滩乡,设立神臂城镇,辖原焦滩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南滩乡,设立南滩镇;撤销实录乡,设立实录镇;撤销石龙乡,设立石龙镇。泸州市江阳区撤销泰安镇,设立泰安街道办事处;撤销况场镇,设立况场街道办事处。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32日川府民政〔20154古蔺县撤销石屏乡,设立石屏镇;撤销金星乡,设立皇华镇,辖原金星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护家乡,设立护家镇;撤销土城乡,设立土城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58日川府民政〔201512叙永县撤销营山乡,设立营山镇;撤销麻城乡,设立麻城镇;撤销向林乡,设立向林镇;撤销兴隆乡,设立兴隆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125日川府民政〔201524号。

    绵阳市:江油市撤销方水乡,设立方水镇;撤销香水乡,设立香水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9日川府民政〔20152绵阳市游仙区撤销太平乡,设立太平镇;撤销观太乡,设立观太镇;撤销白蝉乡,设立白蝉镇;撤销街子乡,设立街子镇;撤销云凤乡,设立云凤镇。江油市撤销八一乡,设立八一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525日川府民政〔201513号。

    广元市:广元市昭化区撤销明觉乡,设立明觉镇;撤销石井铺乡,设立石井铺镇。旺苍县撤销九龙乡,设立九龙镇;撤销龙凤乡,设立龙凤镇。青川县撤销马鹿乡,设立马鹿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728日川府民政〔201516号。

    遂宁市:大英县撤销金元乡,设立金元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98日川府民政〔201520号。

    内江市:内江市东兴区撤销中山乡,设立中山镇;撤销柳桥乡,设立柳桥镇;撤销双桥乡,设立双桥镇;撤销富溪乡,设立富溪镇。市中区撤销凤鸣乡,设立凤鸣镇;撤销伏龙乡,设立伏龙镇;撤销沱江乡,设立龙门镇,辖原沱江乡所属行政区域。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525日川府民政〔201514资中县撤销板栗桠乡,设立板栗桠镇;撤销龙山乡,设立龙山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21日川府民政〔201526号。

    宜宾市:宜宾市翠屏区撤销宋家乡,设立宋家镇。宜宾县撤销王场乡,设立王场镇;撤销泥南乡,设立泥南镇;撤销古柏乡,设立古柏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424日川府民政〔201511宜宾市南溪区撤销裴石乡,设立裴石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21日川府民政〔201525号。

    广安市:邻水县撤销三古乡,设立三古镇;撤销石滓乡,设立石滓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9日川府民政〔20151广安市前锋区撤销前锋镇,设立大佛寺街道办事处,辖原前锋镇所属行政区域;撤销虎城乡,设立虎城镇;撤销龙滩乡,设立龙滩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529日川府民政〔201515号。

    达州市:渠县撤销李渡乡,设立李渡镇;撤销中滩乡,设立中滩镇;撤销龙潭乡,设立龙潭镇;撤销三板乡,设立三板镇;撤销丰乐乡,设立丰乐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316日川府民政〔20156达州市通川区撤销东岳乡,设立东岳镇;撤销磐石乡,设立磐石镇;撤销北山乡,设立北山镇;撤销金石乡,设立金石镇;撤销梓桐乡,设立梓桐镇。达川区撤销马家乡,设立马家镇;撤销双庙乡,设立双庙镇;撤销桥湾乡,设立桥湾镇;撤销赵固乡,设立赵固镇;撤销金檀乡,设立金檀镇;撤销平滩乡,设立平滩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410日川府民政〔20159宣汉县撤销厂溪乡,设立厂溪镇;撤销茶河乡,设立茶河镇;撤销塔河乡,设立塔河镇;撤销红岭乡,设立红岭镇。万源市撤销石塘乡,设立石塘镇;撤销八台乡,设立八台镇;撤销石窝乡,设立石窝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13日川府民政〔201522号。

    巴中市平昌县撤销五木乡,设立五木镇;撤销泥龙乡,设立泥龙镇;撤销板庙乡,设立板庙镇;撤销龙岗乡,设立龙岗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19日川府民政〔20153巴中市巴州区撤销平梁乡,设立平梁镇;撤销寺岭乡,设立寺岭镇;撤销光辉乡,设立光辉镇;撤销梓橦庙乡,设立梓橦庙镇;撤销凤溪乡,设立凤溪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420日川府民政〔201510号。

    资阳市安岳县撤销长河源乡,设立长河源镇;撤销护建乡,设立护建镇;撤销忠义乡,设立忠义镇;撤销八庙乡,设立卧佛镇,辖原八庙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南薰乡,设立南薰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98日川府民政〔201521号。

    阿坝州金川县撤销金川镇和勒乌乡,设立勒乌镇,辖原金川镇和勒乌乡所属行政区域,勒乌镇人民政府驻前锋村;理县撤销桃坪乡,设立桃坪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316日川府民政〔20157号。

    甘孜州德格县撤销达马乡,设立达马镇;石渠县撤销蒙宜乡,设立蒙宜镇;雅江县撤销西俄洛乡,设立西俄洛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98日川府民政〔201517号。

    凉山州:会东县撤销发箐乡、铁厂沟乡、黄坪乡,设立满银沟镇,辖原发箐乡、铁厂沟乡、黄坪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发窝村;撤销大崇乡、黑嘎乡,设立大崇镇,辖原大崇乡、黑嘎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崇兴村;撤销鲁吉乡、文箐乡,设立鲁吉镇,辖原鲁吉乡、文箐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鲁吉村;撤销会东镇、新云乡、长新乡、小岔河乡、撒者邑乡,设立鲹鱼河镇,辖原会东镇、新云乡、长新乡、小岔河乡、撒者邑乡所属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杉松村;撤销江西街乡、红果乡、新龙乡,设立江西街乡,辖原江西街乡、红果乡、新龙乡所属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驻戈衣村。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316号川府民政〔20155德昌县撤销王所乡,设立王所镇;撤销巴洞乡,设立巴洞镇;撤销宽裕乡,设立宽裕镇。宁南县撤销西瑶乡,设立西瑶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98日川府民政〔201518冕宁县撤销后山乡,设立后山镇;撤销里庄乡,设立里庄镇。四川省人民政府2015113日川府民政〔201523

    四、人口

    一、全省人口基本情况

    截止20151231日,全省共有32398049户,90971429人。总人口中,男性46776991人,女性44194438人。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16766339人;18岁-34岁的21313378人;35岁-59岁的35055713人;60岁以上的17835999人;少数民族人口556.6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12%,其中彝族人口302.5万人、藏族人口158.2万人、羌族人口33.43万人。有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羌族聚居区。

    全省2015年年末总户数比上年增长-0.18%,总人口比上年增长-0.68%,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7837437万人,比上年增长3.33%,农业人口为63133992万人,比上年减少2.35%;男女比例为1.06:1,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年内新出生人口男女比例达1.07:1;人口出生率为0.98%,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人口死亡率为0.86%,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总人口最多的5个市(州)分别是:成都1228.05万人,南充742.33万人,达州682.81万人,宜宾552.08万人,绵阳545.48万人。我省2015年度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还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因非自然原因,人口总数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全省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户口清理整顿和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工作,注销了错、重、假户口和死亡人员应销未销户口近70万人,直接导致2015年户籍人口总数比2014年净减少60余万,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二)人口总数趋于稳定,户均人数逐渐减少。2012年至2015年,全省年末总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43%0.39%0.67%-0.68%,人口总数趋于稳定;与之相比,2012年至2015年全省户均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分别为2.87人、2.85人、2.822.81人。可以看出,我省社会中家庭各成员的户籍越来越分散,家庭各成员之间在户籍上的关联性越来越小。

    (三)老龄化、少子化加剧,社会治理面临挑战。2012年至2015年,全省年末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7.34%18.10%18.89%19.63%,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2012年至2015年全省年末总人口中18岁以下的占比分别为:19.26%18.94%18.60%18.43%、,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口少子化也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种老龄人口持续增长,年轻人口不断下降的趋势,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四)人口迁移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外流趋势未变。2015年度全省人口变动中,在外省与我省之间迁移的为56.52万人,占比28.21%,在省内各地之间迁移的为143.85万人,占比71.79%,近四年均维持在70%以上;在跨省迁移的人口中,迁入我省的为17.26万人,迁出我省的为39.26万人,迁出比迁入的多38.92%,为近五年的最高,人口呈明显的外流趋势。

    (五)“农转非”阻力较大。2015年度全省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61.73万人,比上年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增加7.68万人,增幅仅为14.21%2011年至2015年全省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中,因为征用土地而“农转非”的分别为30.53万人、25.25万人、90.07万人、30.12万人、36.57万人,占比分别为31.98%52.58%75.46%55.52%59.24%。征地拆迁已经成为我省“农转非”最主要的推动力。由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土地确权、产权改革滞后,中小城市户籍“含金量”不高,城市户口的吸引力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明显

    (一)破除户口迁移制度障碍,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是城镇落户“零门槛”。2015年我省除成都市外,全面放开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只要有住房(含租赁)或有基本收入或有投靠对象,即可实现全家及直系亲属迁入。二是特大城市“全域化”。对成都市的户籍管理,着眼可持续发展需要和“全域成都”要求,全面放宽市内迁移条件,实现成都城乡户籍自由迁移;对市外户籍人口设置差别化、阶梯式落户标准,合理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出台《成都市居住证积分管理试行办法》,实行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规定达到积分入户标准的外地户籍人口可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三是人才引进“无障碍”。全面放宽人才引进户口迁移政策,成都市将人才引进落户条件放宽到专科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其他地区将人才引进落户标准放宽到中专学历、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

    (二)居住证制度积极试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5年,在成都、乐山两市正式施行居住证制度基础上,泸州市正开展先行试点工作,全省其余市(州)试点准备工作全面就绪,为实际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三)健全实有人口信息全覆盖登记管理,清理真实实有人口数量分布。通过全省公安机关开展“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单位、房屋)信息采集和流动人口信息主动申报等有效手段,我省已采集标准地址信息5300余万、实有人口信息5500余万、实有房屋信息3600余万、实有单位信息187余万,通过外网流口平台申报上传流动人口信息450余万条。

    (五)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进度位居全国全列。2008年我省率先于全国在成都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试点,2012年扩大到55个县(市、区),并成为全国首批三个整体推进试点省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启动确权登记,确权登记完成率达到75%以上,其中成都、遂宁、广元、巴中等4个市整体基本完成,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六)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创新。养老保险方面,2013年起,我省打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户籍和就业形态限制,鼓励劳动年龄内的各类城乡居民自愿选择参加保障水平更高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015年,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双向衔接,为参保群众在两种制度间合理有序流动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医疗保险方面,我省建立起城乡各类流动就业人员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转移接续制度。成都、乐山等8个市(州)和南充顺庆区、自贡大安区等4个区县实现新农合归口统一管理。失业保险方面,2014年起,我省施行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工统一按照城镇职工的缴费比例缴纳事业保险费。农民工失业后,符合享受事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可向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由事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按照城镇职工失业后的失业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兑现其失业保险待遇。这一制度的推行,切实保障了农民工的失业保险权益,激发了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截至20159月,全省75万余农民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五、民族

    【民族概况】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民族。全民族自治地方有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3个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其中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753.4万人。全省民族地区总人口933.4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1.5%,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517.3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6.4%

    另有米易、盐边、仁和、平武、石棉、宝兴、汉源、荥经、金口河、兴文、宣汉、古蔺、叙永、珙县、筠连、屏山等16个民族待遇县(区)及98个民族乡。四川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四川民族地区自古就是“民族走廊”,四川藏区居于“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要地,是“治藏依托”。四川民族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反分裂斗争的重点地区,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特殊任务。

    【少数民族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乐山市、攀枝花市;藏族主要分布在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木里自治县;羌族主要分布在阿坝州的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盐亭、平武县和成都市;苗族主要分布在泸州市、宜宾市、凉山州;回族主要散居在广元市的青川、苍溪县,广安市的武胜县,南充市的阆中市,成都市的新都县、崇州市宜宾市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会理县阿坝州的松潘、阿坝县以及绵阳、内江、泸州、自贡等市;蒙古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的盐源、木里县及成都市等地;傈僳族主要散居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满族主要聚居在成都市;纳西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盐源、木里县和攀枝花市的盐边县;土家族主要散居在各市、州白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傣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会理县和攀枝花市;壮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木里、会东等县。

    【地域与资源】四川省民族地区幅员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7.7%。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面积93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3.1%,木材蓄积量10.22亿立方米,占全省木材蓄积量的66%;甘孜、阿坝州的草原面积达2亿亩,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凉山州安宁河流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有可开发耕地800多万亩;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超过1.6亿千瓦,可开发利用的约有6000多万千瓦;有多种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55种,其中,金、银、锌、钒、钛、稀土等矿种储量占全省90%以上,攀西地区素有“中国的乌拉尔”之称;中药材有2500种以上,野生食用菌众多,特别以松茸最为著名;有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资源,四川省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多数分布在民族地区。

    六、宗教

    【宗教事务规范管理】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规范管理,促进宗教和顺维护藏区稳定。指导、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新制定、修订的《四川省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四川省藏传佛教寺庙接纳教职人员入寺规定》、《四川省藏传佛教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考评办法》。扎实抓好藏传佛教领域维稳工作,深入开展反自焚防群体性事件专项斗争,突出抓好重点寺庙管控,加强对僧尼管理。在藏区深入开展了“法律进寺庙”活动,经常性为藏区寺庙送法、解法,寺庙法治建设基础逐步牢固。专门举办了由藏区县僧侣队参加的“法制四川与我同行”的法律知识竞赛,首次将藏传佛教僧侣普法竞赛画面搬上了康巴卫视银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强化维稳工作督查,在2015年元旦、春节、藏历新年期间和达赖“庆生”等敏感时段,多次派出工作组深入藏区督导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和颁证工作,已颁发僧侣证59850个,活佛证461个,基本完成应颁尽颁任务。严格活佛转世审批程序,依法批准活佛转世、坐床。

    【规范寺庙管理】依法加强活动场所管理,指导寺庙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清理审核更换场所登记证。依法加强和规范寺庙迁建、改建、扩建以及修缮审批管理,有效地防止寺庙无序扩张问题。抓好突出问题整治,指导甘孜州做好入寺未成年人清退工作,并会同教育部门做好他们的入学安置工作。依法加强佛事活动管理,建立寺庙常规性佛事活动台帐和报批备案制度,对寺庙举办临时性佛事活动从严审批,对寺庙举办跨地区、跨教派大型佛事活动从严管控。各类佛事活动正常有序进行。扎实抓好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以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有计划抓好藏传佛教转世活佛、堪布经师、寺庙僧尼、寺管会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共有220余人受训。

    【宗教事务管理】抓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工作。依法加强对佛教、道教寺院宫观突出问题的治理,对1399处汉传佛教、218处道教场所进行认真核对,稳步推进宗教活动场所挂牌工作。对认定备案的4247名佛教、990名道教、175名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基本情况建立了电子档案,为下一步对其颁证奠定了扎实基础。认真做好40名穆斯林出国朝觐相关服务管理工作,指导省伊斯兰教协会开展了全省第五届卧尔兹演讲活动和清真寺负责人培训活动。在省天主教“两会”、省基督教“两会”开展了教风年活动,使教职人员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切实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顺利完成基督教神学院董事会和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指导成都市加快推进天主教教区市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设进程,加强教区管委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取得经验后在其余4个教区推广。妥善处理非法宣教活动。

    七、经济与社会发展

    【基本情况和年度特点】2015年,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03.1亿元、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

    【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9.8万公顷,增长1.0%;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2万公顷,增长3.7%;蔬菜播种面积135.0万公顷,增长2.6%。全年粮食总产量3442.8万吨,比上年增产2.0%,其中小春粮食增产1.9%;大春粮食增产2.0%。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307.6万吨,增产2.2%;烟叶产量22.2万吨,减产1.0%;蔬菜产量4240.8万吨,增产4.2%;茶叶产量24.8万吨,增产6.2%;园林水果产量806.5万吨,增产6.2%;中草药材产量43.9万吨,增产3.7%。全年肉猪出栏7236.5万头,比上年下降2.8%;牛出栏295.5万头,增长6.0%;羊出栏1698.0万只,增长4.0%;家禽出栏66154.9万只,增长2.3%。禽蛋产量增长0.9%,牛奶产量下降4.7%。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29.2万公顷。其中,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2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2万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71.0万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43个,其中省级湿地公园19个,国家湿地公园24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6.02%,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0.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水产品产量138.7万吨,增长4.5%。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73.4万公顷。全年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万公顷,累计838.9万公顷。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71万人。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40.1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00.2万千瓦,增长5.8%。全年农村用电量174.8亿千瓦小时,增长3.1%

    【工业生产】全省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084.9亿元,同比增长7.6%,占GDP比重为4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12位、八个经济大省第3位。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2084.9亿元(总量列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12位、八个经济大省第3位。全年完成工业投资7361亿元、增长2.7%;技术改造投资5318亿元、增长5.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05%。制造业比重达到78.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6.2%,七大特色优势产业(含软件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80%。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3.2%,产值规模分别超过6700亿元、2450亿元,计算机产量达到6343万台,汽车整车产量达到105万辆;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增加值占比达到13.9%

    【第三产业】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132.6亿元,名列全国第11位,较上年提升1位,服务业规模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47.7亿元,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从一季度的7.3%提高到四季度的9.4%,高于全国服务业增幅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GDP增幅1.5个百分点,高于工业1.8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3%,较“十一五”末提高5.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超过“十二五”发展目标1.3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1.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7671.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8%。服务业税收收入2516.7亿元,占全省税收收入的60.7%。服务业就业人数达1686.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34.8%,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领域,服务经济质量效益逐步提升;金融业增加值达2113.2亿元,同比增长15.9%,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0%,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17.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1132.4亿元、1690.8亿元、825亿元、1105.9亿元、508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3%6.7%5.9%10.1%,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9.5%14.2%6.9%9.3%42.5%。电子商务业实现市场交易额17578亿元,同比增长42.1%,网络零售额1940.4亿,同比增长35.8%。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210.5亿元,同比增长27%,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19家,同比增长13.93%,外商投资合同外资36.3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1%,实际利用外资104.39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00.66亿美元,同比下降2.84%。全省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791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709.35亿美元。全省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6其中境外世界5009家。截至12月底,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达到299家,其中境外世界500219已落户境外世界500强继续加大投资,9家已落户境外世界500强增资扩股。截至201512底,来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中有191家有实际投资(包含直接投资、再投资、分公司),占全部的87.21%88家直接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在川设立190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154亿美元,合同外资52亿美元。

    【科技创新】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3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00亿元。年末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8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2个。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5人。全省全年共申请专利110746件,获得授权专利64953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0437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9105件。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896件,审理结案891件,结案率99.4%;实施专利项目10109项;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20.4亿元。年末有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07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其中创新型企业1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623家,其中试点企业490家、培育企业1107家;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0个,其中国家试点联盟2个、国家重点培育联盟1个、国家备案联盟7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262项,成交金额295.8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303项。

    【教育事业】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万所,在校生1514.7万人,教职工102.1万人;共有小学6487所,招生93.5万人,在校生541.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初中3864所,招生80.7万人,在校生246.4万人;特殊教育124所,招生2398人,在校生1.2万人;普通高中726所,招生49万人,在校生147.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550所,招生44.1万人,在校生110.8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4591个,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2.1万人次;共有普通高校109所。普通本(专)科招生43.7万人,增长6.7%;在校生138.8万人,增长4.5%;毕业生36.2万人,增长6.8%。研究生培养单位38个,招生2.9万人,在校生9.0万人,毕业生2.5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5所,成人本(专)科在校生40.4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2.2万人次。

    【文化卫生体育】年末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52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79个,公共图书馆20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年末共有博物馆22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00处。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全年接待观众2700万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年末无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台16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7.1%;电视综合覆盖率98.3%。有线电视用户1498万户。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7种,出版量16.0亿份;出版期刊353种,出版量5866万册;出版图书10379种,出版量21738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35种,电子出版物422种。档案馆247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99.8万卷。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0029个,其中医院1940个(民营医院120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620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8.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7.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4.9万人,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19.1万人。妇幼保健机构201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5万人,注册护士0.8万人;乡镇卫生院4508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3万人,注册护士2.3万人。全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4612.2万人次,其中医院15991.6万人次(民营医院2458.1万人次),基层医疗机构27158.1万人次;出院1542.9万人,其中医院1040.2万人(民营医院229.9万人),基层医疗机构452.3万人;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2%。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县城)8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53.0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提高到6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网上采购率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21.68/10万、7.8‰、8.92‰。

    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7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1枚、银牌5枚、铜牌2枚;获全国比赛金牌19枚、银牌24枚、铜牌26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45.4亿元,增长12.8%,共筹集公益金12.8亿元。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21所,市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2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5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9167条,当年新建1081条。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452个。

    【环境保护】全年全省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工业节能节水和淘汰落后产能方向)支持工业节能节水工程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项目合计75个,其中节能项目31个、节水项目12个、电机能效提升项目3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7个、高效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和产品产业化项目1个、绿色能源工程项目9个、清洁生产灰霾治理项目2个。全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8.7亿元,完成工业企业治理项目444个,其中工业烟粉尘治理项目127个,工业挥发有机物治理项目77个,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项目30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210个。11条重点小流域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完成30个服务人口5000人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消除劣V类水质的目标任务。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9个,面积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35%。年末有国家级生态县(区)1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48个。全年发生道路交通、工矿商贸、铁路交通、农业机械生产安全事故1843起、死亡1030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8.2%15.9%。自2001年以来安全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全省全年首次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00人,下降10.4%;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899人,下降23.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843人,下降6.2%;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803人,下降4.1%

    八、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1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3.2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2132.6亿元,增长9.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53.9%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836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448.938.7调整为12.247.540.3。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8266.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占GDP的比重为60.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73.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0637.9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154.4亿元,增长9.8%

    【区域结构】成都在经济总量过万亿元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9126亿元、5221亿元、4979亿元,天府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攀西经济建设有力推进,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成效明显。市(州)综合实力整体提升,县域经济活力进一步迸发,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14个、过百亿县(市、区)110个,呈现出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良好态势。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7%30.7%,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205元、10247元,初步构建起以工促乡、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需求结构】从投资来看,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9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965.6亿元,增长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840.1亿元,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7462亿元,增长3.5%,其中工业投资7361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投资17671.6亿元,增长12.4%。从消费来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151.7亿元,增长1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6.1亿元,增长13.2%。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1921.7亿元,增长11.9%;餐饮收入1956.0亿元,增长12.3%。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78.7%。从外需来看,全年进出口总额3190.3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其中,出口额2056.5亿元,下降25.3%;进口额1133.8亿元,下降27.2%。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449.2亿元,比上年下降17.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5.3%;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295.3亿元,下降23.5%,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0.5%。区内物流货物方式进出口323.8亿元,下降53.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0.1%

    【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1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05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工资性收入15242元,增长6.9%;经营净收入3054元,增长5.2%;财产净收入2169元,增长14.7%;转移净收入5740元,增长10.9%。人均消费性支出19277元,增长8.5%。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1.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7元,比上年增加900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3463元,增长9.7%;经营净收入4197元,增长8.2%;财产净收入224元,增长21.0%;转移净收入2363元,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251元,增长11.4%。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12.7%,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4.8%,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5.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6.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1%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0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3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重工业增加值增长7.3%,轻重工业的比为1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6%,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7%。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1%,汽车制造业增长10.0%,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5.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1.6%,纺织业增长13.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7.7%,医药制造业增长12.3%。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14.6%,汽油增长11.6%,天然气增长5.5%,发电量增长0.9%,铁矿石原矿下降3.5%,成品钢材下降3.8%,水泥下降3.3%,白酒增长6.0%,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7.1%,汽车增长9.1%,电子计算机整机下降16.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8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税总额3887.9亿元,下降2.5%。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44.0亿元,下降5.3%。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529.8亿元,增长16.5%;股份制企业1716.5亿元,增长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30.9亿元,下降53.6%

    【财政金融】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税收收入2353.1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11.7亿元,增长1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184.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575.9亿元,增长10.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011.8亿元,增长12.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1679.2亿元,增长8.4%。年末共有保险公司83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37家、寿险公司41家、养老险公司3家和健康险公司2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63家,外资公司20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12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47.4亿元,增长13.1%;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819.9亿元,增长23.3%。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54.1亿元,增长21.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34.5亿元,增长13.6%;人身险赔付支出219.6亿元,增长31.0%。年末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27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证券期货营业部317家。年末有证券投资者账户1132.4万户,全年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17.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8倍。

    九、体制改革

    一、行政权力清单全面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提速

    印发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清单,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事项分别精减至5248项、6244项和6192项,实现相同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名称和数量统一。全面取消省级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调整省本级非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前置条件186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全面推行投资项目省市县“三级联审”。公布我省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精简至3项。取消收费许可证和年检制度,持续开展经营性服务收费清理,全年共取消、调整和下放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50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管理改革,研究拟定我省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印发省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现场管理暂行办法,对公共资源交易现场及交易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强化。

    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

    拟定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指导意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截至目前,省属一级及下属法人公司近40%已实现混合所有制。制定促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四川省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拟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融资贴息)、股权投资、激励奖补、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工商注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大众创业热情持续迸发

    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落实部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等有关规定,拟定我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目录,全面推进“先照后证”。开展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和简易注销程序改革试点,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商注册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4.4万户,同比增长20.76%,其中新登记企业17.74万户,同比增长23.51%,新增注册资本9913.95亿元,同比增长38.96%。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拟定市场主体许可经营事项监管清单和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市场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基本建成我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初步建立以信息公示、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

    四、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健全

    着眼于最大限度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最大力度改革定价机制规则、最大程度实现公开透明,制定出台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的意见,从深化价格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价格监管体系建设和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医药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等方面,对我省价格改革进行了部署。公布《四川省定价目录(2015年版)》,与旧版目录相比,保留的政府定价项目缩减比例达80%。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建立新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完善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实施水电调节性能上网电价。启动输配电价改革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输配电成本的摸底侧算。继续扩大直购电试点,完善富余电量消纳电价政策。平稳实施天然气增量气和存量气价格并轨,试点放开直供非居民用户门站价格,推动建立非居民用气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

    五、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按照新预算法要求完整编制四本预算(即一般公共预算、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报同级人大审查。启动编制全省各级2016-2018年中期财政规划和部门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省本级2016-2018年中期财政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完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设扎实推进。继续推进省级专项预算整合,省级专项预算资金项目较上年减少10%。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占比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扩大至全省所有县级及以上政府本级。全面建立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街道办的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印发我省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本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全额纳入预算管理。有序推进营改增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营改增”试点纳税人总体税负较改革前下降1.02个百分点。煤炭资源税、稀土资源税纳税人税负分别较改革前下降1.18%39.08%

    六、地方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增强

    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全年共有4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9家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全省首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川发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开业运营。长虹、五粮液财务公司获批开业。民营银行、省级寿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筹建工作有序推进。推动符合条件的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城区法人机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全年新开业农村商业银行10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全省已开业运营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达6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截至12月,全省经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达457家,管理基金认缴规模达628.85亿,A股上市企业达103家,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累计达137家,全省资本市场累计实现直接融资782.4亿元,同比增长98.57%。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央地监管职责进一步厘清。

    七、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继续加大投资管理领域简政放权力度,制定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累计取消、下放、转出核准事项66项,需省级及以上核准的事项减少60%。抓紧清理规范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取消属企业经营自主权的18类核准前置条件。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实施意见、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林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的投资运营。积极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企业发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停车场、养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专项债券,推广项目收益债券、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等创新品种。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我省铁路建设投融资改革指导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际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领域,隆黄铁路叙毕公司组建工作有序推进。

    八、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建立

    编制完成省域城镇体系和四大城市群规划,制定我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县(市)域“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强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德阳绵竹市、宜宾南溪区的国家级市县“多规合一”试点有序推进。推动城镇用地规模和结构优化,成都市纳入“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国家试点。出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方案和管理办法。成都市郫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泸州市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推进。拟定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专项方案。启动国家级和省级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提升扩权强县改革,新赋予扩权试点县(市)40项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启动实施第三批“百镇建设行动”,300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1亿元,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63.6万人。制定完善区域发展推进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完善天府新区运行机制,明确赋予天府新区省级投资项目管理权限。启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5-2020年)》编制。深化川渝合作,安排部署川渝合作重大事项,着力推动两省市交通、信息、市场一体化,加强公共服务互助、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联动、产业发展合作。

    九、积极推进涉外经贸流通体制改革,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

    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修订我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权限,更多外商投资项目实现了属地化管理。提高制造业外资开放度,在全省逐步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中涉及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具体做法。制定我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实施方案,制定我省企业境外商会建设指导意见,鼓励四川企业组建境外商会,探索对外投资合作新模式。启动成都市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制定我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出台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部署的实施意见,主动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成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四川分平台,成都国际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设立,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印发实施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和多式联运工作的方案,实现成都海关关区通关一体化,全面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减少。积极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35项改革事项,在海关监管制度和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已初见成效。

    十、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将政策实施范围由原来的兼并重组、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三类企业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制定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和增加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实施意见,并及时实施兑现。研究出台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适时调整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发布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不断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收统支。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见和实施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受益人数达6.13万人次。建成异地就医结算省级平台,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成功开通川渝、川疆医保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目前全省已有152家医院顺利接入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省级平台,共办理异地登记住院3.04万人次。

    十一、精神文明建设

    【基本情况简介】2015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东明书记、尹力副书记重要指示和省文明委决策部署,紧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在改善社会风气、改变城乡环境面貌、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在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和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数量和水平走在中西部地区前茅、位居西部地区第一,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道德模范、“四川好人”评选表彰、“最美人物”系列推荐宣传活动等成为四川道德实践活动的响亮品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乡村学校少年宫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公民道德实践】2015年,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在全省蓬勃开展,评选推出55名第四届四川省道德模范、301名“四川好人”、45名“中国好人”,于敏、吴永秀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董贵生、丁红玉等8人被授予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组织实施“道德模范在身边”学习宣传活动,把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作为涵养社会道德的鲜活教材和宝贵资源,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组织创作完成《天地英雄》《田野上的旗手》两本道德模范报告文学集。开展“道德的力量·第四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公益微电影创作宣传活动”,以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创作素材,通过微电影进行艺术展示、强势宣传。组织“最美人民警察”“最美教师”“最美检察官”等“最美人物”系列推荐宣传行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进”,将歌曲《世纪的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歌”》纳入四川地区中、小学音乐教材和四川省手机彩铃,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和500万手机用户。深入挖掘各类节日文化内涵,在全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第四届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创作大赛活动,全省共制作各类公益广告1450余条,时长共950分钟。全年全省各级播出机构共播出“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梦娃”以及其他自制公益公告共94万条次,时长共63万分钟,弘扬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积极配合中央诚信建设制度化工作调研,召开全省深化诚信建设制度化座谈会,进一步推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我省涉藏宣传工作,安排涉藏宣传工作重点补助项目15个,其补助经费共计1420万元。

    【精神文明创建】2015年,广安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都市、绵阳市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新增15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新增66个全国文明单位、67个全国文明村镇;94个全国文明单位、80个全国文明村镇、2235个省级文明单位和378个省级文明村镇通过复查验收。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暨弘扬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视频会,对加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举办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集中培训班、全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培训班,增强了各地抓创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修订《四川省文明城市考核测评细则》,将中央重点工作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等充实到细则之中,充分发挥文明城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排头兵作用。组织对15个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21个市(州)、57个县级城市的年度测评,有效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量和水平。启动“百村建设”行动,引导100家全国文明村镇重点抓好“一堂(农村道德讲堂)、一站(志愿服务站)、一广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建设。深入开展第三批民族地区“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建成示范点20个。

    【未成年人工作】2015年,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1395亿元,新建乡村学校少年宫313个,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级各类乡村学校少年宫4300多个,覆盖农村未成年人群体400多万人;组织拍摄播出乡村学校少年宫电视专题节目《远方的孩子》60期,充分宣传展示了我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效;举行“少年强中国梦”系列活动,组织309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参加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美德少年四川行”、万名青少年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少年榜样”四川美德少年媒体寻访等活动,达州的蒲晓燕同学、南充的蔡菊英同学分别荣获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和“年度特别关注孝心少年”称号;支持21个市(州)和仪陇、金川等11个连片贫困县县级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建设,在全国第一个实现市级辅导中心全覆盖;开展保护未成年人专项执法检查2556批次,查处违规经营性网吧465个,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116个,关闭“黑网吧”144个,销毁非法青少年出版物58623册(盘);建立全省文明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全省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组织和社会倡导平台,初步形成了宣传引导、文明劝导、工作督导的工作格局;指导开展“村小圆梦”公益行动,近200所村小得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

    【志愿诚信建设】2015年,联合12家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及21市(州)共同成立了学雷锋爱心联盟,全省各地共有35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近千万人次深入社区、乡村,广泛开展关爱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等100多项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掀起四川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潮。各地大力推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社区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等队伍建设。创新推出“四川志愿·携手圆梦”互联网圆梦村小主题活动,募集资金108万余元,向88个贫困县的151所乡村学校捐助电脑350台、图书6万余册。组织开展第三届四川省志愿服务评选展示交流活动,评选出100名优秀志愿者、十大最美志愿者、十佳志愿服务组织、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十佳志愿服务社区和10个志愿服务贡献奖单位。组织开展“学习雷锋——邻里守望”“周末主题日——机关干部进社区”等系列志愿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具体化、生活化。

    【网络阵地管理】2015年,四川文明网联盟网站完成全面覆盖21个市(州)和省级及以上文明县城建设任务。创作四川省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故事漫画。举办2015年“看大好河山讲中国故事”第三届中华小导游活动。举办全省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培训班,培训210余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举办“唱响明天·舞动未来”2015年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以《春晚新舞台·精彩e起来——全力办好全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为题在全国网络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四川文明网在全国文明网联盟各季度测评中均在90分以上,位列全国第一批次,其中3次排名第一。

    (以上文字来源于《四川年鉴(2016)》)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