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位于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大平原的西南部,介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南北纵跨550余公里,东西横亘580余公里,周边与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和河北6省毗邻;总面积近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73%;总人口10662万人,为全国第一大人口省。河南省古代辖区位于黄河之南,故称“河南”;因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为九州之豫州,故简称为“豫”。
【自然条件】河南省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和东西地势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且比较优越。
地貌 境内地表形态复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黄土地及风沙地等地貌类型都具备。基本地形可分为豫东平原、南阳盆地、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五大区,地势基本呈西高东低态势。西部的伏牛山地、西北部的太行山地主要山峰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平原大都在海拔100米以下,最低处在固始县境内,海拔仅20余米。境内南北向的京广铁路和东西向的信(阳)—合(肥)公路大致为省内山丘区与平原区的分界线。河南山地大体由三大块、四个山系组成,即豫北太行山地、豫西伏牛山地和豫南桐柏—大别山地。南太行山地因断层作用在境内形成海拔1500米左右的单面山体,险峻的东南坡陡落于华北大平原,呈现弧形带状山体,其境内最高峰为济源的斗顶,海拔1995米,著名的天坛山主峰海拔1711.3米;而山前的丘陵平原海拔仅300米~400米,丘陵间多小盆地分布,较大的有林县盆地、临淇盆地、沁阳盆地等。豫西山地为秦岭山脉东部的余脉,在境内呈扇形向东南展开,绵延数百公里,众多的高峰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它由5条支脉组成:最北的一支为灵宝市境内的小秦岭,主峰为海拔2413.8米的老鸦岔垴,是省内第一高峰;第二支为崤山,主峰海拔1902.6米,其一支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至郑州西部,这就是被深厚黄土覆盖的邙山岭;第三支为熊耳山,主峰海拔2094.2米,介于伊河、洛河之间直至洛阳龙门;第四支为外方山,主峰海拔2153.1米,其东北端有著名的嵩山,主峰海拔1440米;最南的一支、也是最大的一支为伏牛山,最高峰海拔2219.6米,东部有著名的风景山地嵖岈山、尧山。伏牛山是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南阳盆地的三面屏障,因其为豫西最大的一支山地,因而豫西山地也被统称为伏牛山地。豫南山地指鄂豫皖三省交界的桐柏—大别山,两个山系首尾相接,习惯上以武胜关为界。东是大别山系,境内最高峰金刚台海拔1584米;西为桐柏山系,境内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为淮河干流发源地。这两个山系又是江淮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河南省唯一的北亚热带山地。河南境内除上述山地外,在东部平原还有一些著名的小山丘,如安阳市北的七里岗、汤阴和浚县间的火龙岗、浚县城东的大伾山、永城市北部的芒砀山、固始县东部的白大山等。南阳盆地位于境内西南部,是全省最大的山间盆地,属南襄盆地的一部分;豫东平原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也称为黄淮海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区。
水系 河南境内水系分属黄河、淮河、长江、海河等四大水系。黄河横贯中北部,境内干流长约711公里,流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1.7%,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在其干流上;境内主要支流有弘农涧河、伊洛河、沁河、天然文岩渠等。黄河东出郑州邙山渐成地上悬河。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其干流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下,境内流长约340公里;其众多支流在境内广布且流长,如洪汝河、沙颍河、涡河等,其流域面积在境内达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西南部的唐河、白河、老灌河、丹江等均为长江水系的汉水支流,境内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3%。境内流域面积最小的是北部的海河水系(包括马颊河和徒骇河水系),流域面积只有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境内支流主要有漳河、卫河等。另外,已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渠口引水,穿越境内的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从安阳市北出境流向河北和北京,境内流长700余公里。
气候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正好贯穿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此线以南的信阳、南阳及驻马店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域1月均温在1摄氏度以上,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南阳盆地因地貌特殊,年均降水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气温为12.8摄氏度~15.5摄氏度。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摄氏度~28摄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摄氏度~2摄氏度。2002年1月10日~12日,郑州地区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气温21.1摄氏度和雷暴天气。全省无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间,一般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年降水量从北到南大致在600毫米~1200毫米之间。河南地处中原,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季风气候特别明显,虽然四季分明,但也容易造成旱、涝和干旱风、大风、沙尘暴、冰雹以及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二、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河南省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很多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矿产资源 河南省地层较为齐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业产值连续多年处于全国前五位,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省份之一。已找到各类矿产地上千处、143种,初步探明资源储量的110种,已开发利用93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首位的有12种,居前三位的有29种,居前五位的有41种,有7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在矿产资源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2种、水气矿产2种。2015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1处。
在金属矿产中,主要有铝土、钼、金、银、钨、锑、铁、钛、钒、铯、锂等,高度集中分布在广泛的山丘区。金、银、铝土、钼是河南的优势矿产,其中钼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铝土矿居第二位、金矿居第八位(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桐柏辉银矿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单独银矿床。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红柱石、天然碱、蓝石棉、蓝晶石、铸型用砂岩、珍珠岩、伊利石黏土、水泥配料用黏土、天然油石等,储量均居全国前十位,其中具有特色矿产的有蓝晶石、矽线石、红柱石、珍珠岩、蓝石棉、独山玉等,主要分布在豫西南丘陵区。能源矿产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地热和放射性铀等,其中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主,储量丰富且地质条件好,是河南的三大优势能源矿产。煤炭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中地区,只有少数分布在豫东,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沿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和南阳盆地等地,产量居全国前十位。
土地资源 河南省的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在全省总面积中,属北亚热带地区的有近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9%),其余土地处于暖温带地区。在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山地面积近3.1万平方公里,丘陵地2.7万余平方公里,冈地和黄土台塬地约1.5万平方公里,平原约9.2万平方公里。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黄棕壤、盐碱土、潮土、砂姜黑土和水稻土等类型。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平原区耕地占耕地总量的69.47%,丘陵区耕地占20.93%,山区只占9.6%。至2014年底,各类土地数据为:耕地812.61万公顷,园地22.23万公顷,林地395.29万公顷,草地65.34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8.3万公顷,交通用地46.21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02.69万公顷。总的趋势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工交、林地和环境保护等用地逐年增加。根据2010年国家对基本农田面积保护要求,近期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要保持在689.33万公顷以上,较之前减少0.14万公顷。
气候资源 河南省光能资源中太阳辐射总量在4600兆焦/平方米~5000兆焦/平方米之间,其分布大致由南向北递增。全省日照时数有东北多、西南少和平原多、山区少的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小时~2400小时左右,2014年为1786小时,较常年1997.6小时偏少211.6小时,已连续15年少于常年值,热量资源比较丰富,但差异较大,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左右,2015年为15.1摄氏度,较常年偏高0.4摄氏度,已连续10年高于常年值;其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1月份南北差值最大(4摄氏度左右),北部多在零下2摄氏度以下,南部一般在1摄氏度以上,西南部和东南部一带可达2摄氏度以上。降水资源年际变化较大,且时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和丘陵地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600毫米~1200毫米左右,南部达1000毫米~1200毫米,黄淮之间为700毫米~900毫米,而北部及西北部地区仅600毫米~700毫米。2014年年均降水量为696.1毫米,比常年736.1毫米偏少5%。风能资源分布不均,目前可以利用的资源量较小。并网风电装机91.16万千瓦,只占总装机电量的1.35%。
水资源 河南省水资源缺乏且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十九位,地表径流量居全国第二十一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相当于全国的1/5和1/6。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313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流域178.6亿立方米、黄河流域47.4亿立方米、海河流域20.1亿立方米、长江流域66.9亿立方米;入过境水量475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5倍,2013年引水37.4亿立方米,其中引黄入冀补淀水量0.9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约为218亿立方米,其中海河流域21.59亿立方米、黄河流域47.45亿立方米、淮河流域121.49亿立方米、长江流域27.47亿立方米。河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约为531亿立方米,2006年达558.56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北、西部及南部山区,其中四大水系的中上游理论蕴藏量为517万千瓦,2015年已开发装机总量398.5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的5.9%。
动植物资源 河南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全省维管束(高等)植物有199科、1191属、4473种。其中,被子植物160科,占全国同类总科数的63.7%;草本植物约占全国植物总科、属、种数的70%,木本只占30%。已列入国家重点植物保护名录的有27种(国家一级3种、二级24种),列入省重点保护的有98种。用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华山松、油松、泡桐、杨、柳、榆、槐等;经济林木主要有核桃、油桐、油茶、漆树等。药用植物多达1200余种,其中辛夷、山萸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四大怀药”闻名海内外。竹类有6属、21种、1个变种、2个变型。山林之中还有极为丰富的山珍果味,如猴头、木耳、猕猴桃等。河南已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其中平菇、毛木耳、白灵菇和天麻4种食用菌的种植量与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农作物用35种之多,建有许多农产品国家基地,小麦、烟叶、玉米、棉花、大豆、芝麻、花生、西瓜等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水果生产以苹果、葡萄、大枣、柿子等为大宗,特别是大枣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此外,信阳毛尖是国内名茶之一,洛阳牡丹、鄢陵蜡梅等享誉中外。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已知的各种陆生脊椎动物有520余种,占全国总种数的1/5左右,其中两栖类动物20种、爬行类动物38种、鸟类382种、兽类80种(列入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5种)。比较珍贵的动物有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玉带海雕、大鸨、小鸨、金钱豹、原麝、林麝、梅花鹿、青山羊、猕猴、水獭、白冠长尾雉、金雕、大鲵(即娃娃鱼)等。饲养动物中,优良畜禽品种有20余个,主要有南阳黄牛、郏县红牛、泌阳驴、槐山羊、大尾寒羊、河南奶山羊、淮南猪、泛农花猪、固始鸡、淮南麻鸭、固始白鹅、安阳灰兔等。
全省各类水域中,水生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包括藻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类。水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挺水类植物、浮叶类植物和沉水类植物等。鱼类资源主要有鲤形目鱼类,共96种,占总数的74.4%。全省129种鱼类中有4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其中黄河鲤鱼、淇河鲫鱼和丹江的鲴、鳜等都是比较名贵的鱼类。特种水生经济动物也有广泛分布,主要有螺蛳、河蚌、黄蚬、草虾、青虾、娃娃鱼、金龟、夹板龟、甲鱼等。
【旅游资源】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自夏商以来,曾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安阳、洛阳、开封、商丘、南阳、濮阳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被列入全国八大文化古都之中。在自然景观方面,全省有森林公园11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1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76.0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59%。另外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25处,省级湿地公园4处,总面积75628公顷。自然景观资源可分为五大自然景观群体,即太行山脉自然景观群、伏牛山脉自然景观群、中岳嵩山和黄河自然景观群及大别—桐柏山自然景观群。其中,太行山脉自然景观群主要包括林州的林虑山风景区、万宝山保护区、红旗渠诸风景区、太行大峡谷,安阳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辉县八里沟风景区,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青龙峡、青天河、丹河峡谷,济源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五龙口景区至济源猕猴自然保护区的链珠状风景线;伏牛山脉自然景观群主要包括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丹江口水库及南水北调引水渠首、宝天曼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嵖岈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灵宝亚武山省级风景区,洛宁神灵寨、新安郁山、薄山湖、乐山、铜山湖、棠溪源等国家森林公园,尧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及9个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西峡恐龙蛋地址遗迹保护区;中岳嵩山和黄河景观群包括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少林寺、嵩阳书院和中岳庙等文物古迹等;黄河自然景观群包括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及其湿地自然保护区,古都洛阳、开封风景区和郑汴洛景观线及邙山古墓葬群;大别山—桐柏山自然景观群主要包括国家级风景区鸡公山、桐柏淮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桐柏高乐山自然保护区、信阳四望山自然保护区、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及众多的大型水库风景区。
河南省各种历史文化遗迹遍布全省,被称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境内地上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二位,地下文物资源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902处。馆藏文物达20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33件(套)、二级文物17082件(套)、三级文物287765件(套),约占全国的1/8,居全国第一位。全省砖塔、石塔有530余座,占全国的1/6。洛阳、郑州片区的楚长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河南段三条线性遗产,巩义宋陵等19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保护项目。郑州东赵遗址和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入选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全省已有42个项目获得此荣,居全国首位。经国家核定2011年底结束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公布,全省共普查不可移动文物65510处,位居全国前列。现存地上的古建筑品类齐全,从东汉至清历代具备,保存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经济概况
【综述】河南是农业大省,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近几年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夏粮产量约占1/4;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6067.1万吨,比上年增长5.1%,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河南也是全国畜牧业强省之一,其产值约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35%以上,多项统计项目处于全国前列。河南还是资源工业大省,不少产品居全国首位或前列,如氧化铝、煤炭、黄金等。2015年,河南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09.56亿元,较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达18189.36亿元,增长8%;第三产业发展也较迅速,达到14611.33亿元,增长10.6%。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4∶49.1∶39.5,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7010.25亿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8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6元。生产总值和其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2%以上。中原经济区的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立、中原城市群的崛起、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河南省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概况】河南是全国垦殖最早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全国其他省(区、市)相比,河南省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平原面积广大,适合于生产效率较高的耕作业的发展。全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十八位,耕地面积却居第三位,相当于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区)耕地面积的总和。水热条件虽不如南方,但光照充足,水分和热量在时间上配合较好,是全国旱作农业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气候上的过渡位置使河南具有作物品种多、适应范围广的独特优势,农业总产值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2015年粮食产量6067.1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其中,夏粮产量3511.8万吨,增长5.2%;秋粮产量2555.3万吨,增长5%。小麦播种面积、产量和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均居全国之首。经济作物方面,烤烟和芝麻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河南也是全国棉花重点产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全国性的粮食、棉花、烤烟、油料等生产基地,棉花和油料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河南畜牧业产值约占全国畜牧业产值的1/10,在全国位居第一。大牲畜、生猪、山绵羊饲养量在全国均居前列,牛肉产量、牛出栏量和存栏量、山羊存栏量等均居全国之冠。家庭饲养种类较为全面、产值较高,不少饲养业已趋于产业化、规模化。水果总产量也居全国前几位,蚕茧、茶叶等产品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
从分布来看,河南的耕作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冈台沟谷地带,小麦是全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棉花分布在平原地区,水稻分布在淮南和黄河沿岸;芝麻分布在驻马店和南阳地区,为我国主要产区;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继续加快,主要分布在城镇郊区和交通便利地方。林地主要分布在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东部平原主要是农田林网、果园及防护林。全省森林面积39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8%,其中三门峡市森林覆盖率为全省之最,达38.18%。全省森林资源较少,且林种和林龄结构不尽合理。河南水域面积相对较少,而可供养殖水面则更少,约20余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水库、城市郊区及部分控制河道和坑塘。
【工业概况】全省已初步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以较为优越的矿产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食品、纺织工业及机械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资源型工业在整体工业中所占比重在降低,2015年冶金、建材、化学、轻纺、能源等传统六大支柱产业增长5.9%,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现代家居、服装服饰等高成长性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1.4%,高技术产业增长20%。工业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有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农用化肥、平板玻璃、小型拖拉机、棉纱、布、卷烟、有色金属加工业,尤其铝、铅、白银产量均列全国首位;铝加工业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氧化铝供应量在全国占到一半以上。能源工业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东部有中原油田和永夏煤田。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主要分布在郑州以西区域,钢铁工业分布在安阳和舞阳。机械制造业是河南最大的工业部门,其中农机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许昌等市;矿山机械分布在洛阳、郑州、焦作等市;纺织机械、器材的生产分布在郑州、开封。电线电缆、滚动轴承分布在郑州、洛阳。机床制造业、电工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安阳的自行车、新乡的电冰箱在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化学工业遍布全省,化肥生产居全国第四位,开封为全省最大的硫酸、硝酸、盐酸生产基地。纺织工业的棉纱和布生产量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七位,主要分布在郑州市;全省已形成安阳、新乡、洛阳、周口、平顶山、开封、南阳等10多个中型棉纺、毛纺、丝纺、麻纺中心。平顶山为我国化纤帘子布生产基地。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发展较快,已形成20余个行业,成为省内厂家最多、分布最广的行业部门,面粉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肉类精深加工能力、油脂加工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卷烟工业居全国第二位,分布在郑州、新郑、安阳、许昌、驻马店和洛阳、南阳等地。
【交通邮电概况】河南地处中原,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有郑州铁路北站——亚洲最大的编组站,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贯穿其境,并与京广、京九、焦柳铁路分别交汇于郑州、商丘、洛阳;太新、新兖、漯阜铁路分别交汇于新乡、漯河;在南部东西贯穿全境的宁西铁路,与京广铁路交汇于信阳。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5205公里,其中高铁915公里。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已开通,世界最长的石(石家庄)武(武汉)客运专线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已建成,京广高铁已通车。地方铁路运营里程达1500公里,郑开城际铁路已开通运营,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公路四通八达,路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98万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公路密度达到149.6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305公里,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省辖市全部通高速公路。全省普通干线公路有17974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2.46万公里,专用公路总里程1450公里。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运输有30余条货运航线和150余条客运航线通向世界、全国和省内各地。内河航运业不甚发达,只有部分河段可常年通航,通航航线只有1439公里,正在加速对沱浍河、沙颍河、涡河等河道整治和船闸建设,以加长通航长度和通航能力。2015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1.19亿吨,比上年增长6%,周转量7582.38亿吨公里、增长3.1%;旅客运输量14.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3%,周转量增长4.6%。
河南邮电业发展迅速,邮电业务总量达1317.28亿元,增长30.3%。其中,邮政业务(含快递)163.78亿元,增长40.5%;电信业务1153.5亿元,增长29%;快递业务51449.7万件,增长74.5%。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1.3万门,本地固话用户1009.6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75.06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95.2部。互联网用户6626.9万户。电信业务发展快于邮政业务,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提前建成开通,直联点监测系统同步建成投入使用。各省辖市已实现电信程控化,各县(市)均加入了本地网络;邮政业务中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较快。
【城市概况】河南是我国建制市较多的省份,全省有17个省辖市和21个县级市(含1个省直管县级市),共计38个城市。城市分布的特点是;中北部比较密集,而东南、西南则比较稀少。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地带,已形成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和济源等在内的中原城市群。这些城市既是河南重要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基地、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交通中心,也是旅游胜地,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63.7%左右。其中,郑州市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约占全省的18%以上。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信息枢纽、工业门类齐全的省会城市,也是中西部地区首个生产通航认证的飞机城市。开封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具特色;洛阳古都与新城东西向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衬托,牡丹花誉满中外,国家级名牌工业品众多;曹魏古都许昌烟草、继电器、发制品闻名天下。新乡是开拓型城市,技术人才较密集,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组成部份。焦作、鹤壁、平顶山都是煤炭兴起的城市,其中平顶山综合实力最强,有河南省最大的煤企业——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其产品之一尼龙66帘子布生产规模世界第一,而焦作和鹤壁则依据太行山独特优势在旅游方面较突出。商丘、南阳、安阳、周口、信阳都是历史上早已形成的区域中心城市。商丘已成为省域东部的交通枢纽;信阳市是山水相依的中国最美丽城市和十佳宜居城市、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市场所在,也是河南唯一的南方风格城市;南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唯一地处亚热带的北方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光学仪器、化学感光材料等生产基地;周口成为连接河南与东部省市的重要水陆交通和经济中心,是河南省唯一的内河航道通航城市;古驿站驻马店是豫中南土特产重要的集散地和工业发展较快的新兴城市;古都安阳已建成为豫北重要的以冶金和电子及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基地,出产安彩高端玻璃、带肋钢筋、球墨铸管等名牌产品,又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以工矿业形成的主要城市还有以煤炭为中心的义马、新密、永城,以油田开发而兴建的石油化工重镇濮阳市,以钢铁工业而发展起来的舞钢市和济源市;以水资源开发而兴建的三门峡市,有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天鹅湖湿地公园。
四、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石器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以后,商代的首都西亳、隞、殷均在今河南省境内。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
秦王朝建立后,在今河南境内设置三川、南阳、颍川、河内、东郡和陈郡。以后的两汉时期,河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仍处于全国前列。东汉王朝建都洛阳,河南更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之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战之地。在三国以及两晋、南北朝时代,战乱连年,农业、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7世纪初重建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唐朝以后,中原才摆脱了长期战乱的局面。
从唐朝建立到北宋灭亡,河南的经济和文化达到鼎盛时期。隋朝末年,在洛阳建立了东都,又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唐一代,河南仍是一个人才荟萃之地。因为河南地位重要,经济又比较发达,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区建都立国。但在后来一段时期中,长江以北战争不断,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到赵匡胤建起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北宋王朝后,中原人民才重新得过和平岁月。北宋建都开封,河南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开封人口达100多万人,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商业贸易额占全国之半,各方面都极一时之盛,可以说是中世纪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南宋以后,是河南社会历史发展的中衰时期。代宋而兴的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两朝沿袭下来,河南的区域大体上与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间,河南的经济、文化越来越落后于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区。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河南的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河南北遍地燃起农民起义的烈火,汇成声势浩大的捻军大起义,加上太平军多次进出河南,形成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反封建高潮,河南成为黄淮流域农民起义的一个中心地区。起义失败以后,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联合压迫、剥削下,河南农业愈益衰退,社会经济江河日下。当时,河南的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然是程朱理学的天下。直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才破土而出,但十分幼弱。此时,河南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迅速激化,各种形式的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联袂而起。同时,一些资产阶级分子或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开明士绅,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先后在河南城镇发动了抑制美货运动、以收回焦作煤矿和反对帝国主义掠夺河南铁路建筑权为中心的收回利权运动,并要求君主立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利用日趋高涨的革命形势,积极开展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他们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河南分会,并联络各地的会党和农民武装,进行武装起义的尝试。在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下,河南革命党人迅即在省城开封策动新军反正,又在外府县组织武装起义,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了极少数几个未曾获得“独立”的省份之一。
1919年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促进了河南人民的新觉醒。一批又一批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在河南建立组织准备了条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发动了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河南新的最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3年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接着就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再一次显示了年轻的河南工人阶级的力量。党领导的河南农民运动也蓬勃开展,河南成为北方农民运动最活跃的省份之一。1927年,确山、信阳、杞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胜利举行暴动,先后建立起工农革命政权。在河南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打垮了盘踞河南的奉系军阀。从此,河南全省都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河南经历了多次的新军阀战争,特别是1930年的蒋、冯、阎混战,其主要战场即在河南,给河南社会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旗帜,与鄂东北、皖西革命人民一起,在斗争中建立和壮大了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以豫南新集(今新县县城)为首府的鄂豫皖苏区,还建立了以桐柏为中心的鄂豫边及鄂豫陕等游击根据地,走上了以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为中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11月,豫北重镇安阳失守,不几日整个豫北全部沦陷。次年,商丘、开封和豫东大片国土也先后沦于敌手。在此寇深祸急之际,国民党政府反于1938年6月间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给河南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不甘屈服的河南人民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热烈响应中共河南省委“武装保卫河南”的号召,在党的领导下先后组建起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和豫东抗日人民第三支队等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下出师华北,进入太行;1938年9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东征睢杞,转战豫东,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胡服(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驻确山竹沟。竹沟遂成为中原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和邻省军民先后创建了晋冀鲁豫、鄂豫皖边、豫皖苏、豫西等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于1946年6月猖狂进犯中原解放区。解放区军民经过艰苦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歼”,保存和壮大了革命力量。1947年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从鲁西南千里跃进中原,直插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大反攻的序幕。接着,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陈谢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华东野战军也突进豫东地区,并相继取得了洛阳、开封、郑州、南阳等战役的胜利。1948年,中州大地捷报频传。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人民摆脱了国民党政府20余年的反动统治,获得全部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河南人民永远结束了苦难的岁月,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行政区划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并对一些地名作了更改。194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开封市。设10个专区、8个专辖市、86个县,郑州、开封2市由省直辖。1952年撤销平原省,原属平原省的新乡、安阳2市和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以及东明县(后划入山东省)等30个市县和矿区划入河南省。同时撤销陕州、潢川、陈留3个专区。1954年中南行政委员会撤销,河南省直属中央领导,省会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为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全省逐步推行市管县新体制。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形成了省、市(地)、县(含县级市)三级行政体制。至1987年,全省共有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三门峡、许昌、漯河12个地级市,商丘、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5个地区,111个县、6个县级市和40个市辖区。
五、行政区划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7个县,50个市辖区,1821个乡镇(乡:718,镇:1103),599个街道办事处,4466个居民委员会,46938个村委会。
六、人口
河南省2015年末总人口为10722万人,比2014年增加60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比2014年增加44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9%,排在广东省、山东省之后居全国第三位。2015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4441万人,比2014年增加176万人,增长4.1%;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85%,比2014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全省2015年出生人口13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7‰,比上年下降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5.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05‰,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60.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5‰,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
七、民族
截至2015年底,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6.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4%。其中,回族约124.5万人,蒙古族9.2万人,满族7.5万人,维吾尔族0.3万人。河南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全省158个县(市、区),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少数民族10万人以上的省辖市有4个,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50个,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395个。全省有3个城市回族区、12个回族乡、9个回族镇。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300人或比例超过30%的行政村863个,其中回族聚居村763个、蒙古族聚居村61个、满族聚居村36个、维吾尔族聚居村3个。全省有少数民族农业人口89万人,有61%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农村。全省有民族幼儿园131所、民族中小学425所、民族中专1所,民族聚居地区有图书馆22个、文化站49个、文化活动室433个。有5个民族聚居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八、宗教
截至2015年8月,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信教群众近500万人。其中,基督教信教群众约300万人,居全国第一;伊斯兰教信教群众约120万人,居全国第四;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佛道教寺庙众多。全省登记开放宗教活动场所9300多处,依法备案宗教教职人员1.9万多名,有宗教院校3所,其中佛教院校1所、伊斯兰教院校1所、基督教院校1所。
(撰稿人:夏新宇)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