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罗宪

 

罗宪,字令则,湖北襄阳人,文武双全的西晋开国将领,谥“烈侯”。仕晋官至冠军将军、假节,封西鄂县侯。罗宪任巴东太守时,在永安要冲成功抵御孙吴政权的几次入侵,后来守护住了西蜀门户,为西晋从长江出兵灭吴提供了条件。

青年俊彦  忠贞风节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罗宪在荆州襄阳出生。早年,罗宪以才学闻名,十三岁时,就写得一手秀丽文章,深得乡邻的称誉。为躲避战乱,父亲罗蒙带着罗宪逃到蜀地,后来一直在蜀地做官,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太守。罗宪因此也有机会师从著名学者谯周。谯周是当时四川地区著名的孔学大儒和教育官员,为蜀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三国志》作者、史学家陈寿,《陈情表》作者、文学家李密,西晋大臣、学者文立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在谯周门下,罗宪是最优秀的几个学生之一,被谯周的其他学生称赞为“子贡”。

延熙元年,汉怀帝刘禅立其子刘璿为太子,罗宪被选中任命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这个官位虽然品级很低,但因其职责主要是陪伴在太子身边,以其修养品行影响太子,所以选拔任用的人都是德行高尚之人。可见当时年仅20岁的罗宪,其德行和才华已被蜀国世人公认。

不久,罗宪升任尚书吏部郞。后来,又以宣信校尉的身份两次出使吴国。从《晋书》中“吴人称焉”的记载可知,他的出使取得的极大地成功。

罗宪正直忠烈,严肃庄重,轻财好施,尊重同僚,爱惜士兵。作为一城之主,他爱护百姓,在危难之时坚决不肯弃城逃生。作为一名将军,他用忠诚、坚毅和血胆,以微薄兵力,成功地抵御了三万吴军入侵,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他高风亮节,举贤荐能,内举不避亲,向司马炎推荐了常忌、杜轸、寿良、陈寿等大量来自蜀地的人才。他品格正直,不事权贵,面对黄皓施加的强大政治压力,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炎对罗宪评价极高:“宪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干”。而《晋书》则认为,罗宪是具有高尚德行之人,他始终如一地坚守气节,其忠烈可与古人比肩:“忠为令德,贞曰事君,徇国家而竭身,历夷险而一节。罗宪、滕修,濯缨入仕,指巴东而受脤,出岭峤而扬麾。属鼎命沦胥,本朝失守,郕巴丘而流涕,集都亭而大临。古之忠烈,罕辈于兹!

恪尽职守  血战永安

蜀国后期,汉怀帝刘禅昏庸无能,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借机逐渐参预朝政。罗宪因坚决不与其同流,被黄皓一纸调令,贬到巴东郡当太守。

在巴东,罗宪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当时,蜀国右将军阎宇任永安都督。刘禅拜罗宪为领军,当阎宇的副将。景耀六年八月,魏国以邓艾、钟会、诸葛绪分三路南下伐蜀。邓艾以三万精兵偷渡阴平,奇袭江油,锋芒直指已无险可守的成都,蜀国军事形势直转急下。危机中,刘禅急令阎宇率兵救援。于是阎宇亲率余众西向救援成都,仅给罗宪留下2000兵力镇守永安门户。不久,蜀军在绵竹遭遇惨败,魏军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为求保全,向魏军投降,蜀国灭亡。

吴国景帝孙休听闻蜀国灭亡的消息,想趁乱夺取巴东。他派建平太守盛曼率领吴国军队,以救援罗宪的名义向永安进兵。罗宪识破了吴国的诡计,愤然对部属说道:“吴与蜀唇齿相依,蜀灭亡,吴不为我们的国难感到痛惜,反而背弃盟约盟,因一些小利而攻击我们,实在太不讲道义了!蜀已灭亡,吴还能够长久吗?我岂能向吴投降!”守城将士听了无不激愤。于是,罗宪率部归顺魏国,后修缮兵器、完善城防、整治军队,英勇击退了吴国的进攻。

不久,蜀地形势发生剧变。咸熙元年,“钟会之乱”爆发,魏将钟会在灭掉蜀国后野心膨胀,举兵谋反,然而很快失败,钟会伏诛,邓艾也在战乱中被杀。蜀地的一百多座城池成为了无主之地。面对土地的诱惑,吴国派抚军将军步协再次对永安发起了进攻。罗宪兵士凭借永安城临江的天险死守阵地,以弓箭拒射吴军。但因吴军人多势众,防御逐渐不支。情况紧急下,罗宪派参军杨宗带着他的印绶突围北出,向安东将军陈骞求救。援军尚未到达,吴国步协领军攻城,罗宪率军出城与其血战,大破吴军。

围攻永安的失败,并没有让吴主孙休汲取教训,他遂派遣镇军将军陆抗率领三万吴军增援步协围城。在与吴国强将陆抗的对阵交锋下,罗宪也未曾败下阵来,依旧在永安城坚守了整整六个月。

此时,魏国援军迟迟不到,城中兵力已近弹尽粮绝,又遇上瘟疫爆发,形势岌岌可危。部属向罗宪提议向南方的牂柯或者向北方的上庸突围,罗宪坚决不同意,下定决心死守永安城,与城池共存亡,他说:“我作为一城之主,是百姓所依靠的对象,不能守住城池,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抛弃他们,不是君子的作为。我决定死在这里!”最终,他们成功等来了魏国的援救。魏国援军直抄吴军的后路西陵,陆抗等眼见形势已不利于己方,不得不引军撤回了吴国。

这场守城战在古代战争史中并不出名,但却不应被忽视,其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足以彪炳史册。

  (摘编自: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重庆历史政德人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