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李文骥

原标题:中国桥梁界的先驱李文骥 

“他先后5次为兴建武汉长江大桥进行勘测设计及钻探工作,他用38年的时间积累了有关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勘测的详尽资料,为大桥顺利建成打下坚实基础,他就是中国桥梁界的先驱李文骥。”

李文骥(图片源自网络)

李文骥,1886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禹县钟村,自小随父读书,好学善悟。16岁到广州求学,尤为痴迷数学,孜孜以求,攻习中国古算书《天元开方》《四元玉鉴》,研读翻译国外代数难题。

1904年(光绪三十年),广州开设高等学堂,李文骥入学。次年报考北京京师大学堂大学预科(相当于现在的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那时,京师大学堂聘用许多西欧国家教授,故他通德、英、法等国语言文字。1908年李文骥预科毕业。

1909年,李文骥入京师大学堂工科土木门(系),学制三年。1912年民国成立,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李文骥潜心学问,醉心于数理,同时深钻大量西方哲学著作,积累了丰厚的知识,初步形成以西方科技为中国所用的实业报国思想。他志趣广泛,对文史、地理、逻辑、哲学乃至宗教均有研究收获,善诗词、长书法、爱好摄影。所拍摄的一些照片为国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见证。1913年,李文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北京大学工科土木门有一位德籍教授、桥梁专家,名叫乔治·米勒。他建议修建武汉过江大桥,作为辛亥革命成功纪念,得到鄂督黎元洪、川粤汉铁路督办詹天佑的支持,北京大学提供活动经费。乔治·米勒教授率领李文骥等13名毕业生前往汉口,进行桥址的勘定、测量和设计。这是有关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最早一次实地勘定、测量和设计,是武汉修建现代化桥梁的第一次实践。这是李文骥第一次来汉口,也是他首次为武汉长江大桥勘定、测量和设计。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三四个月就全部完成,但因政局纷扰,地方无财力,最终成了一纸空文。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筹划武汉扬子江铁桥。1929年,铁道部任命李文骥负责测量钻探工作,并协助华特尔做方案设计。这是李文骥第二次来汉参加桥址勘定、江底地质钻探工作。这次的任务十分艰巨,在极度缺乏材料、工具、工程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李文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9月份完成任务。但是,国民政府终究无力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李文骥的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

两次功败垂成,建造武汉长江大桥成了李文骥无法释怀的心病。他将两次测量中所了解的江上、江底情况,以及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写成论文《武汉跨江铁桥计划》发表于193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上,以期对将来建桥有所帮助。

1935年,李文骥参与茅以升主持的钱塘江大桥建设工作。茅以升决定:钱塘江大桥完工后,原班人马移师回武汉,为国家再建一座大桥,让天堑变通途。1937年钱塘江大桥建桥后期,李文骥第三次来到武汉进行新方案桥址的测量钻探工作,但就在计划付诸实施之际,七七事变发生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建桥大业又一次被搁浅。

杭州沦陷后,李文骥前往广州。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李文骥撤至湖南衡阳。1944年初,衡阳形势紧迫,李文骥被迫迁居广西境内少数民族(瑶族)大山中,其时不幸患病,后辗转回到番禹钟村老家治疗。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尚在疗病的李文骥收到茅以升的来信,邀请他赴汉筹备兴建武汉长江大桥。就这样,李文骥开始了与武汉大桥的第四次“结缘”。这一次,李文骥制定出了比前三次更趋完善的设计勘测方案。然而,当局财力涌向内战,建桥经费无着落,第四次的方案再次搁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63岁的李文骥为实现一生之宏愿,遂作《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建议书》(此建议书原稿存于浙江省档案馆),详述了前四次规划经过和受挫的原因,论述新中国能建成大桥的可能性和具体工程内容,表示“1913年以来,四次筹建武汉大桥,我都参加并担任主要工作,历次所费人力、物力、时间不少,而实践经验都由我个人获得,自认为识途老马,愿有机会将此经验贡献于人民……”。这份洋溢着李文骥爱国情怀的建议书,经由茅以升领衔,诸多老专家联合附议,呈送到中央人民政府。

1950年1月,铁道部成立铁道桥梁委员会,李文骥为委员之一。3月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成立,李文骥为主要负责人,即赴武汉,开始武汉长江大桥建桥先期工作。这是他第五次与武汉长江大桥兴建结缘,也是他最后一次到武汉。8月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组成立,李文骥提出了极有见地和创造性的建桥方案。

此时的李文骥抱病在身,仍坚持工作。1951年6月,李文骥病卧床榻,8月,抱憾病逝,时年65岁。临终时,他口不能言,只能颤抖地写下“武汉大桥”四个字,为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奋斗38年,壮志未酬身先死!

这一次,李文骥为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当时李文骥收了一个徒弟,也就是今天中国著名桥梁专家、铁道部武汉大桥局高级工程师唐寰澄。他们一起进了武汉长江大桥测量勘探队,同为建设长江大桥而来。当时唐寰澄主要负责设计工作,李文骥做顾问,李文骥给唐寰澄讲长江勘测的历史情况,并给了唐寰澄许多资料,根据李文骥的讲述和提供的资料,唐寰澄画出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方案为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首选方案,成为最终施工方案。现在唐寰澄还保留着这份设计方案的草图,唐寰澄说:“我的方案能在众多国内外的设计方案中被选中,李老功不可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唐寰澄仍对李文骥感激不尽。他曾撰写了一本《李文骥传》。他说:“正因为有了李文骥先生做出的努力,我们才能建成大桥……他为我国现代化桥梁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李梦欣)

参考资料:

名人武汉足印·经济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来源:武汉地方志办公室网站)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