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谢翱

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又作皋父,号晞发子。生于宋淳祐九年(1249年),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福安市晓阳镇)人,后徙浦城。父谢钥,饱学多才,精于《春秋》之学,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辩证》诸书。谢翱自幼从父学诗文,年十七就有诗名。 

咸淳元年(1265年),谢翱赴临安(今杭州)考进士,不第。不久,作《宋祖铙歌鼓吹曲》12篇和《宋骑吹曲》10篇,被太常寺采作宫廷乐曲。元代诗评家吴莱赞其诗“文句炫煌,音韵雄壮”,可与唐代柳宗元的诗歌相媲美。 

景炎元年(1276年)二月,元兵陷临安。五月,宋端宗在福州即位,丞相文天祥改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兵马,传檄各州郡举兵勤王,七月至南剑州(今南平市)聚兵。谢翱捐出全部家产,招募乡兵数百人投奔天祥,被署为谘议参军。翌年,元军由浙入闽,谢翱跟随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龙岩、广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天祥兵败撤退,仓猝间与谢翱在赣州章水上握别。分手时,天祥解下所佩端砚相赠。元军占领江西,谢翱遂潜往浦城。 

祥兴二年(1279年),谢翱复辗转流离入浙江。三年后他获悉文天祥被害于燕京柴市,悲不能禁,常独自一人行游于浙水东,每遇与文天祥相别时类似的景物,辄徘徊顾盼,失声痛哭。在浙期间,他隐居山林,时常探幽揽胜,写下游录。他与南宋遗民诗人交游,成立“汐社”,与主持“江源讲经社”的诗人方凤、吴思齐及当时著名文人吴谦、邓牧等过从甚密,“昼夜吟诗不自休”。他始终笔耕不辍,“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写下大量缅怀故国和文天祥的诗文。尽管元人追缉甚紧,他对宋室一本初衷,常以诗明志。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僧江南总管杨琏真伽挖掘宋会稽皇陵,用所得的金银宝器修天衣寺。著名文人唐珏(会稽山阴人)、林景熙(温州平阳人)伪装成采药人冒除用他人骸骨暗中换取宋高宗、孝宗遗骨,又以重金请渔人网获被元兵抛到湖中的宋理宗颅骨,谢翱从中协助,终将遗骨转至绍兴兰亭山安葬。葬毕,他们移来宋故宫冬青树种于墓上作为标志。谢翱作《冬青树引》,云:“愿君此心无所移,此树终有开花时!”表达对复国的信心。至元二十七年,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铁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曰:“魂朝往兮何极,暮归来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写下著名的《登西台恸哭记》。这篇散文和写于同一时期的《哭所知》、《西台哭所思》、《哭广信谢公》等诗,都是哀悼故国和亡友的泣血吞声之作。 

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肺疾复发,客死他乡。其友方凤、吴思齐等人遵其嘱,将他葬于严子陵钓台南,并在墓前修建许剑亭。 

谢翱是宋末著名的文学家,诗、文俱工,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诗重苦思锤炼,既屈蟠沉郁又激厉雄迈,善于曲折达意,时造新境。他许多诗作真实地再现沦陷区“归来多雨臼生鱼,穴虫祝子满户枢”的荒凉景象;叙述沦为遗民的南宋士人“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的凄苦;抒发痛悼文天祥死难,“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的悲哀;直陈“鞭尸仇未报,函首捷终驰”的雪耻复国心志……这些诗反映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重大政治时事,表达爱国思想。宋以来,人们时常将其爱国诗歌和文天祥诗歌相提并论。在艺术手法和章法格局上,谢翱能博取李贺、贾岛、孟郊、张籍诸家之长,加以创新,其诗独具一格。他打破绝句独立自守的藩篱,采用绝句组诗曲折叙事和倾泻深哀积愤的表现手法(如《友人自杭州回闽寄别三首》、《故园秋日曲四首》等),深得时人称赏。他的诗作在后代影响深远。明代杨慎赞扬说:“其(谢翱)学李贺歌诗,入其室不蹈其语,比之杨铁崖(维桢)盖十倍矣。其《仿孟郊体》……郊岛亦不能过也。”清代纪昀指出:“南宋之末,文体卑弱,独翱诗文桀骜有奇气,而节慨亦卓然可观。”近代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写道:“月泉诗卷凭谁定?还待当时晞发人。遥忆参军谢皋羽,西台朱鸟独伤神。”他勉励台湾进步诗人继承谢翱的爱国诗风。他们称谢翱为“宋末诗人之冠”。 

谢翱生前著书近百卷,其中诗文28卷,号《晞发集》。至今其传世之作仅存《晞发集》10卷、《晞发遗集》2卷、《晞发遗集补》1卷及《天地间集》、《登西台恸哭记》。 

(来源:宁德方志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