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影吾,别署冷残、沉庐,广州番禺县人。出身于官吏世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是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幼年勤奋好学,善诗文,尤长于国画,是著名画家居廉的弟子。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致使国患日深,遂立志救国,常以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自勉。1905年与陈垣、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针砭时弊,鼓吹变革。后又和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南武公学、培淑女校、洁芳女校等校分别担任图画教员,积极宣传革命。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潘达微参加中国同盟会,在河南漱珠桥担杆巷,以“守真书阁”作掩护,设同盟会秘密活动据点。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守真书阁”被查封。潘达微又在河南尾凤凰岗附近,与高剑父、陈树人创办“美术瓷窑”,作秘密活动掩护所(现广东馆藏有“广彩冷月栖篁盘”,由潘达微画竹,高奇峰画雀,陈树人画月,为此时作品)。宣统二年(1911),他与陈树人等在广州创办《平民报》和《平民画报》,并兼任广州《七十二行商报》笔政,常撰文抨击时政。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殉难烈士遗骸枕藉,暴尸街头,广州各善堂遂派仵工把烈士遗体运送到东门外咨议局前旷地。番禺、南海两县知事,初拟把烈士移葬狗头山,后又拟葬于处决罪犯的臭岗。潘达微目睹爱国志士舍身成仁,悲愤交集,乃冒险犯难,以《平民报》记者身分,作现场采访,前往各善堂,洽商殓葬。筹措经费后,闻说广仁善堂在沙河马路边红花岗有空地一段,便向广仁堂求援,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并自我介绍是潘文卿的儿子,说:“座中多为父执,讵忍此不为小子助?”言词痛切,双泪直流。徐等善董深受感动,答允让出红花岗做烈士墓地,并负责棺殓营葬各事。
营葬之日,潘达微亲自协同仵工,将烈士尸体洗去血污,护送至红花岗安葬。忠骸安葬后,保皇党的《国事报》故意中伤,潘达微不得不在《平民报》和《七十二行商报》,发表了七十二烈士已殓葬的消息,以黄花为岗名,标题是:《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黄花岗自此扬名,潘达微亦因此举成名留千古。
民国元年(1912),潘达微在广州花地黄大仙洞创办孤儿教育院,自任院长。创办了以收容无依靠、受凌辱的贫苦妇女为对象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又在河南创办缤华女子学堂,反对妇女缠足,主张解放婢女,提倡女子就业,积极开展女权运动。1913年,潘达微创办话剧社,并自编自演广州方言话剧《声声泪》,内容是揭露社会的黑暗,演出轰动一时。当时广东警察厅长陈景华观看此剧后,题了“天地不仁”四字给潘达微,并自署“世界罪人——陈景华”,可见影响之一斑。为了体验社会的病态生活,潘达微曾扮成叫化子,在广州、番禺、南海穿街过巷,托钵沿门求乞,以此进行社会调查,探索社会救济的 途径。后来,倡导成立“乞儿救济会”,出版了《乞儿呼天报》。1913年,潘达微在香港接受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聘书,担任美术设计主任,后任该公司香港分厂的厂长。他一如既往,关心民间疾苦,把公司每年赚得的利润,提成用于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15年(乙卯年),广东发生了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大水,西江灾情特别严重。他积极参加赈灾善举,获得群众的好评。此后,曾一度出任广州市公益局长,但不久便辞职。
潘达微热心艺术事业,他在香港与王秋湄等知名人士筹备出版大型画集《天荒》(初名《岁寒》)。为了悼念已故的民主战士,他亲自撰文《寒潭殒玉记》。后来又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版发行《名画日历》,大部分作品出自他的手笔。他喜爱摄影,其作品曾应邀在世界摄影展览会展出,获得国际的奖励。潘达微喜欢漫画,早在清末时创办的《时事画报》上,发表不少作品,如《剪发考古》、《长辫梦》、《瞎闹》等。他还编绘了《小儿滑稽习画帖》,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漫画教材。
潘达微平生自奉甚薄,从不在权力名利上角逐。1929年,潘达微在广州病逝。后附葬于黄花岗畔,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
(来源:广州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