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江苏名镇名村:巴城

这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这里是勾起世界华人舌尖至美味蕾的阳澄湖大闸蟹之乡,这里是巴王治水之古城、八卦体现之水城、绰墩古村之载体,也是航天英雄费俊龙的故乡。在这里,古镇传统、人文历史与生态产业交相辉映,演绎着一座千年江南古镇的华丽嬗变。

这里,就是苏州阳澄湖畔的昆山市巴城镇。

巴城,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相传大禹治水,曾封巴王于此。南宋凌万顷《玉峰志》载:“巴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其地有巴王墓”。巴城绰墩遗址发掘出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其中的水稻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址。

巴城,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汉书·地理志》注:“娄县,有南武城(今巴城镇武城潭村),阖闾所起以候越。”

今天的巴城镇是昆山市下辖面积最大的一个镇,总面积157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6.5万。沪宁线、京沪城际高铁、沪宁高铁、沪宁高速公路等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历年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行榜上都排在前列。

一条清代古街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东西走向,全长285米,仅容3人并肩同行,花岗石铺路,临河而筑,面街枕河,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老街有着保存完好的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它们静静地临河而立,见证着古镇千年的变迁……

踏上巴城老街,各式各样昆曲名人工作室里,带你近距离感受昆曲的大美大雅,此外,还有苏绣、昆北民歌等各级非遗项目。在玉峰古文物馆里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在东宝笛馆里学习传统笛艺,在倪小舟竹刻馆欣赏倪小舟的竹刻艺术,在新建的巴城历史文化中心,一站式了解巴城的前世今生、风貌和人情。

最值得逛的是河南街,粉墨宝贝、水磨雅集、巴城驿站、“拾画”概念书吧、昆曲酒舍,品类繁多,创意新颖。各类文创产品和新兴业态的入驻,不断更新着人们对老街的印象,老街越来越洋气活泼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走在那有些许斑驳的花岗石上,仔细聆听,东宝笛馆里传来的悠然笛声,欣赏那出自唇间气息的意蕴。又或是哪个青砖铺地的小榭,竹叶掩门,悦音逢窗,听着丝丝入扣的“人籁”,在龙云崌浸一杯春茶,看根根茶叶竖浮于清澈的茶汤中,品那“醐途尘世,唯我无他”。遇雪,则巴城老街更加宁静。黑白的世界里,见雪如梨花般飘落,透过被打湿的砖石,润入蛰伏的大地,引起万物复苏的律动,感受着雪花飘落的震撼,如“罗浮初梦醒,春色已斑斓”。

一品至美韵味 

从夏树苍翠到满城丹桂飘香,巴城传有“阳澄湖美,巴城蟹肥”的美誉。

巴城清水大闸蟹以青壳、白肚、金爪、黄毛为贵,“腹有铁锈色者佳”。“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

农历九月食母蟹,“壳凸红脂块块香”,农历十月食公蟹,“脂膏如胶黏住嘴”。吃蟹可分文吃与武吃,前者运用传统吃蟹工具,将“那白白嫩嫩、片状的蟹肉”从其肋骨间顺着“势流”而吃,文吃讲究气定神闲,拆解蟹的同时还要吟出“持螯更喜桂荫凉,泼醋擂姜兴欲狂”的喜悦;后者以手为器,吮去蟹黄蟹脂,撕下蟹腿,大快朵颐。吃蟹时佐以黄酒暖胃,后泡一杯红糖姜茶,避免胃寒。最后用菊花叶子浸水洗手,去除腥味。

2019年,巴城有大闸蟹交易市场、养殖和销售蟹的蟹农3411家(不包括零星周边农户)。民间投入资金近3亿元,年营业额20亿元,年利润8亿元。巴城阳澄湖蟹业协会注册了“巴城阳澄湖大闸蟹”集体商标,以蟹业协会和巴城蟹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为巴城蟹农致富创造了条件。

一串葡萄硕果 

一排排葡萄架整齐划一,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一年一度的巴城葡萄节盛大开幕……巴城镇自2007年起每年举办葡萄节,每年的七八月间,走进巴城葡萄园,紫的、绿的、奶黄的……一串串透着自然清香的优质葡萄犹如形态各异的风铃,挂在藤头,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市民、游客来到巴城,共同品尝甜蜜的葡萄果实,特色农产品与乡村旅游景观的串联,不仅推进了巴城葡萄产业的发展,更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巴城葡萄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专业军人徐雪元成为巴城葡萄种植第一人;200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累计投入1.5亿元创建万亩优质葡萄基地;2016年至今,葡萄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量达1000万公斤,以葡萄为核心的高效生态种植业已成为巴城农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主要生产基地:巴城湖村、茅沙塘村、龙潭湖村、马料江村、新开河村、葡萄研究所、龙藤葡萄园等。

主要品种:白罗莎、黄玉、金手指、巨峰、巨玫瑰、夏黑、阳光玫瑰、醉金香……二十多个品种,让炎热夏天的巴城变得甜蜜又清凉。

一片最早的稻作遗址 

位于巴城镇正仪街道北1.5千米,“三面逶迤而上,独其背矗立三丈馀”,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砖瓦厂取土,遂将土墩夷为平地。1998—2004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及昆山市文管所联合,先后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发现25块大小不等的水田,经过对从中出土的陶片、淘洗得到的炭化稻粒、土壤有机碳十四定年以及稻田灌溉系统的研究和考证,确定是距今6500年的古灌溉稻田,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址,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流传着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投奔昆山传播雅韵的美谈。据传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跟随同是宫廷月宫的李龟年来到阳澄湖畔的正仪,将宫廷音乐与正仪吴歌风味的地方音乐结合,形成了昆山腔最初的源头。南宋龚明之《中吴记闻》中记载:“昆山县西楼里村名绰堆,避光宗讳,改“墩”为“堆”。有黄幡绰墓在。” 顾阿瑛、梁辰鱼等历史上的昆曲名人都和绰墩山有着不解之缘……

一声昆曲唱腔 

昆曲唱腔悠远婉转、舞姿飘逸出尘、辞藻典雅华丽, “一声即钩耳朵,四句席卷全城”,许多剧种,如京剧、川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的滋养。

昆曲的源头在巴城,1200年前,黄幡绰在巴城设馆传艺,被尊为“正声”,这是昆曲源头的源头;600年前,顾阿瑛“垒石为小山,筑草堂于其址(今巴城镇绰墩村西南)”,名唤“玉山佳处”,文人雅集182次,留下诗词5000多首,完成了“昆山腔”的声艺融合;500年前,魏良辅将昆山腔打造成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调”;400多年前,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走上舞台,形成昆剧。

一千年,一条线,昆曲相关的重要节点主要人物,都在巴城。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到巴城,怎知昆曲如许!

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代昆曲在秉承传统的同时,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了革新,大量昆曲新作也陆续问世。如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从古典到现代,秉承了汤显祖版本的内在韵味,走出了国门,到英、法、美、加等国家进行了展演,古老的剧种在传承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一街、一味、一曲……巴城这座静谧的小镇,流淌着江南的风情,享受着阳澄湖的恩赐。

  (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