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复杂,河流众多,古往今来,形成了丰富的山文化、水文化、客家文化,许多县(市、区)名与这些文化息息相关,赣州地名集中反映出山区的地貌及地理位置,体现了山水生态的深刻内涵。
一、以山为名
赣州四周的山有罗宵山脉、雩山、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大庾岭等,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因此,赣州的许多地名以山为名。赣州以山名和地貌形态命名的有:于都县、大余县、石城县、上犹县、龙南市、会昌县。
于都县。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县。以城北有雩山,故名雩都县;《元和郡县志》称:以雩都水名县。自三国·吴嘉禾五年(236)起,至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庐陵南部都尉、南康郡、南康国先后治于此。1957年,雩都县改称于都县。
大余县。自秦汉至晋,大余属南壄(南埜、南野、南安、南康)县地。南朝梁大宝元年(550),陈霸先在广东始兴起兵平侯景之乱,越过大庾岭,击败蔡路养,驻南康,封南野县伯,自此大余由南康郡转属广东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由始兴郡分置安远郡,改属东衡州安远郡。隋开皇十年((590),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广州总管府始兴郡,大余建县始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始兴郡为县,大庾也改县为镇,并以其在庾岭北境之地复入江西虔州。唐神龙元年(705),从南康分出大庾镇复置大庾县。县名由来,一说因汉庾胜将军筑城于此,一说以城在大庚岭之北,故名。1957年,县名由大庾县改为大余县。
石城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在陂阳县设石城场,以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虔化石城场为石城县,是为建县之始。
上犹县。后梁乾化元年(911)建上犹场,南唐保大十年(952)改为上犹县,建县始于此。以县北有大猷山(今名油石嶂),县南有犹水(今上犹江),县城建于大猷山之南、犹水口上侧,故名。宋嘉定四年(1211),认为“犹”字有反义,改名南安县,隶南安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名永清县,隶江西行省;次年复名上犹县,改隶南安路。自此,县名与县治均历代相沿。
龙南市。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信丰虔南场为龙南县,为龙南建县之始。其所以名“龙南”,一说以县城设百丈龙滩之南,一说因城在龙头山之南。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虔南县,以在虔州之南,故名。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复改名龙南。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并龙南入信丰县;元至大二年(1309),复置龙南县。202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龙南县,设立县级龙南市。
会昌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76),划出雩都县东南6乡置会昌县,县治九州镇(今湘江镇),建县始于此。以建县时镇人凿井得瓴甋(即砖)12块,上有“会昌”2字篆文,因以“会昌”名县;另一说以境内有会昌峡而得名。绍定四年(1231)升为军,咸淳五年(1269)复为县;元元贞元年(1295),会昌升为州,辖瑞金县。明洪武二年(1369),会昌复为县。自此,县名历代相沿。
二、以水为名
赣州境内大的河就有10条,即南岭山脉的章江、武夷山脉的贡江、在赣州会合而成的赣江、上犹的犹江、龙南信丰的桃江、宁都的梅江、石城的琴江、安远的濂江、会昌的湘江、瑞金的绵江。赣州的部分县(市、区)名由水而来。以水命名的有:安远县、章贡区、寻乌县。
安远县。梁大同十年(544),分出雩都县南三乡地置安远县,为安远建县之始。以境内有安远水,故名。唐贞元四年(788)复分雩都县南三乡地并信丰县一里,再置安远县。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并入会昌县,直到元至大二年(1309),复置安远县,县的建制始稳定。
章贡区。东晋永和五年(349),筑土城于章、贡二水间,为县级赣州市(今章贡区)修筑城墙之始。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不祥,遂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之名始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赣县所辖赣州镇。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将赣州镇从赣县分出,另置县级赣州市。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199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决定撤销赣州地区和县级赣州市,分别设立地级赣州市和市辖章贡区。
寻乌县。明万历四年(1576),划出安远县的黄乡、双桥、八富、腰古、项山、劳田、滋溪、石痕、大墩、桂岭、水源、南桥、石溪、三标、寻邬等15堡,另置长宁县,取名寓长久安宁之意。1914年,为避与四川省之长宁县同名,改为寻邬县,以境内有寻邬水而得名。1957年,寻邬县改为寻乌县。
三、以愿望为名
赣州还有部分县(市、区)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憧憬,以愿望为名有:信丰县、南康区、宁都县。
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分雩都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为宁都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改阳都为宁都,以境内有太平里,寓安宁之义,故改“阳”为“宁”,宁都县名始此。南朝宋大明五年(461),从宁都分出虔化屯另置虔化县。隋开皇九年(589),虔化并入宁都;开皇十三年(593),陂阳并入宁都。开皇十八年(598),改宁都为虔化县,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以“虔”字为虎头,不祥,复改名宁都。元元贞元年(1295)和清乾隆十九年(1754),分别升县为宁都州和宁都直隶州,州治宁都。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
南康区。秦汉时期南壄(后改南埜、南野)县地。三国·吴嘉禾五年(236),由南野分设南安,属南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南安为南康,南康县名始于此。南朝陈永定元年(557)与赣县互易县名,隋大业(605—618)初,复名南康县。1995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康撤县设市,南康市为县级市。201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南康市,设立南康区。
信丰县。唐永淳元年(682),分南康县东南地置南安县,为信丰建县之始。天宝元年(742),为避与福建省泉州的南安县同名,遂改名信丰,信丰县名始于此。以县北有廪山,形似米仓,又值“以天宝初当丰亨之会也”,因名“信丰”;另一说,以“人信物丰”为义而取名。
四、以事件物产为名
赣州还有一些县市区名记录了当地的物产或历史痕迹,以物产事件为名有:赣县区、瑞金市、兴国县、崇义县、定南县、全南县。
赣县区。汉高祖六年(前201)置县,传说因《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初立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瓯潭一带);西晋太康末年(289),迁县治于葛姥故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东晋永和五年(349),始筑土城于章、贡二水间(今章贡区老城区);东晋义熙七年(411),城毁于战乱,移治于赣水东南(今章贡区七里镇一带);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复迁于章、贡二水间。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县名改为南康;隋大业(605—618)初,复名赣县。1949年8月14日赣州解放,将赣州镇从赣县分出,另置县级赣州市,赣县机关驻县级赣州市。1969年7月,在梅林新建县城,县机关迁驻梅林镇。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县区。
瑞金市。唐天祐元年(904),分雩都县象湖镇淘金场置瑞金监,瑞金之名始于此。以掘地得金,金为瑞,故名“瑞金”。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瑞金监为瑞金县,是为建县之始。1994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瑞金县,设立县级瑞金市。
兴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由赣县分出部分辖地置平阳县,兴国建县始于此。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平阳为平固。隋开皇九年(589),复将平固并入赣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加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以太平兴国年号中之“兴国”二字命名,兴国县名始于此。
崇义县。明正德十二年(1517),以上犹县的崇义、上堡、雁湖三里,南康县的隆坪、尚德二里,大庾县的义安里,择定崇义里的横水设立县治。县系南赣巡抚王阳明奏请朝廷所设,以崇义里之名以名县,寓教民崇尚礼义以安居之意。
定南县。明隆庆三年(1569),分出龙南、安远、信丰3县部分辖地置定南县。因其地处江西最南端,扼江、广咽喉,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赖其地,故名定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改定南县为定南厅。1913年,统一全国县制,废厅复为县,定南改厅复县,相沿至今。
全南县。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龙南县辖地观音阁墟修筑观音阁城,同时拨龙南的大龙、新兴、太平及信丰的镇南、杨溪、步口、回戈共7堡为阁城分防地,移通判驻之,次年增派守备一员同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上述6堡(除太平堡)另置虔南厅,厅治观音阁城。全南立为县一级建制自此始。1913年,统一全国县制,虔南厅改为虔南县。1957年,虔南县改作全南县。
【作者简介】赖建明,江西省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赣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编纂科科长。
(来源:《江西地方志》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