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看到公主岭这个地名,便会感到它有些来历。关于公主岭的由来,有美丽的民间故事,也有文人的考证,一直众说纷纭,为人们所关注。这些年经过地名、方志、文化等部门的多方调查,现在这个谜底已经水落石出了。
公主岭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长春、四平两城之间,长大铁路穿过城区。地处松辽平原、东辽河的中游北岸。市域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多低山丘陵、北部为平原。属松花江与辽河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关于公主岭地名的由来,多年来有一较通俗的说法:公主岭为辽河和松花江的分水岭,又有一座公主陵,遂将“陵”谐音成“岭”,于是,起名公主岭。
清初,公主岭这块地方还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家。至道光年间,公主岭才有几十户人家,那时此地是达尔罕王的牧地。光绪初年,初设怀德县时,此地仍是一个小村子,公主岭当时叫苇子沟。因村中有一条叫苇子沟的小河而得名,该河现已建成暗河。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地设站,火车站并没叫苇子沟,而称三站。当时以长春为起点,向南每隔30公里为一站。故称范家屯为二站,称公主岭为三站。后来附近和关内的人逐渐移居此地,使公主岭逐渐繁华起来,慢慢发展成重要城镇。
在三站站北5公里有一道土岭,岭上有九座山峰,数中峰最高,左右各峰呈阶梯状,如众星捧月。当地人感其灵异,视之为科尔沁的地势之冠。传说有公主葬于中峰之下,故称此山为公主陵。其墓地左绕清溪,右环翠柳,山上峰谷叠嶂,柳暗花明,美景古迹相映成趣。早年时常有游人隐士、野老贫僧,到此纳凉畅话,游人络绎不绝,一时远近闻名。因此,没多久俄国人便把三站改名为公主陵。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以后,获取了中东铁路宽城子至旅顺口段所有权的日本人觉得把车站和城镇称为“陵”很不吉利,便把“陵”字谐音为“岭”字,于是公主陵就成了公主岭。关于“公主陵”的传说一直很多,有的说是达尔罕王的独生女儿响铃公主因意中人被害而殉情;有的说是清朝皇帝的格格下嫁科尔沁达尔罕王的途中死在这里。种种传说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公主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些故事不胫而走,随着电波飞上荧屏,乘着列车传遍四面八方,甚至漂洋过海……
那么,古墓中葬的究竟是谁呢?
据考察,在城北土岗下确有过公主陵(但如今已荡然无存了),是清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衣冠冢。据色布腾巴尔珠尔的族谱记载及其后人提供: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三女儿,生于1731年(清雍正九年),系孝纯皇后富察氏(成恩公李荣保之女)所生。其满语名为“耐日勒吐贺其相贵”,译称“和敬圆伦”。1745年(清乾隆十年),选内蒙古科尔沁达拉罕亲王罗十赞衮布之子合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为额驸(驸马),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公主下嫁,时年16岁。
和敬公主的丈夫色布腾巴尔珠尔9岁被召进宫,伴皇太子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深得乾隆皇帝宠爱。婚后,于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承袭达拉汉亲王爵位。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率兵攻伊犁,后因罪被革除王爵,由其兄色旺诺布承继了王爵。此后由于他屡建战功,再次被封为亲王。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死于征金川的军旅中。公主生前居住在北京和敬公主府。色布腾巴尔珠尔死后第17年,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和敬公主薨于北京,终年62岁。乾隆皇帝亲自为公主和驸马题写了碑文。
和敬公主死后,葬于北京东郊东坝镇附近。当时色布腾巴尔珠尔家族出于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葬于自己的领地内,这就是今天的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其夫又战功卓著;二是葬于东北边疆蒙王领地,距京城遥远,所以称“陵”,谅也无妨。公主陵建成后,此地做为祭田,由色布腾巴尔珠尔家族派专人管理。直至20世纪初,公主陵祭田仍属其家族领地,色布腾巴尔珠尔的第七代孙固山贝子达赖,曾因祭田所有权被侵问题,上诉至奉天衙署。对此事在史料中曾有记载。
公主岭市原称怀德县。地处柳条边之外,人烟稀少。1866年(清同治五年),设分房经历于八家子,就是现在的怀德镇,俗称老怀德。1877年(清光绪三年),八家子分防经历移至康家屯(现康平县)。同年设怀德县,县治所设在八家子(关于怀德县地名的由来详见怀德镇篇)。公主岭在怀德县境内,曾为怀德县辖镇。1931年怀德县治所迁至公主岭。1940年将公主岭街变为省辖市。1942年析置公主岭市。1949年5月6日,怀德县政府再次从怀德镇迁至公主岭。1985年2月4日,撤销怀德县,设立了公主岭市(地级),1985年12月改为县级市,原怀德县辖区归入公主岭市。
(来源:吉林省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