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海棠糕

原标题:寻味乡愁——项桥宋氏海棠糕 

寻味乡愁,在支塘镇项桥集镇老街,有一家隐匿在喧闹之中的糕饼摊,它不那么起眼,食客们却追寻了百年的味道。它就是项桥宋氏海棠糕。项桥宋氏海棠糕是传承了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传统甜品小吃。终于,在201912月被常熟市政府命名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传承人宋雪昌为宋氏海棠糕创始人宋德义之孙。 

民国初期,宋德义举家离开老家泰州宋家圩,驾船一路南下,凭着一手制作海棠糕、梅花糕和其他花色糕点、糖果的绝活,漂泊谋生。 

在上海江桥,宋德义结识了祖籍苏州吴江芦墟的同行尚桂林。尚桂林夫妇亦为糕帮世家,制作的海棠糕、梅花糕久负盛名。后来,宋、尚两家互磋技艺,相交渐多。尚桂林把妹妹尚小妹许配了宋德义之子宋扣喜。宋扣喜诚实勤劳,尚小妹心灵手巧,俩人均自幼受糕点世家熏陶,对海棠糕、梅花糕制作技艺谙熟。成婚后,曾在芦墟一带乡镇经营糕点,夫唱妻和,得心应手,生意十分兴旺。 

抗战前后,为避战乱,宋氏全家迁徙到地处偏僻的项桥镇定居,继承父业,在项桥镇上与人合伙创办“永大”糕饼店,带徒传艺,使项桥宋氏海棠糕的名声在附近乡镇老幼皆知。 

经过40多年奔波坚守,项桥“永大”糕饼店的“小扣喜海棠糕”在常、太两县交界乡镇闻名遐迩。解放后实行商业合作化,“永大糕饼店”改称为“项桥群丰糕饼店”,宋扣喜带陈建忠为徒,传授海棠糕制作技艺。 

宋扣喜与妻子尚小妹同时授业于糕帮世家,取其长,补其短,使海棠糕制作工艺、馅料搭配日趋完美,让食客们品尝后赞不绝口,百吃不厌,成为四乡八镇的品牌食品。 

宋扣喜在项桥群丰糕饼店退休后,由儿子宋雪昌顶班进店。1979年开始,宋雪昌继承父业学做海棠糕。在店里拜陈建忠为师;在家里向父母亲讨教求学。不久,聪明勤恳的宋雪昌便掌握了制作海棠糕的整套工序,且通过亲自到上海、苏州等著名海棠糕制作师傅那里现场观摩取经,更讲究选料的精细,使烘焙的海棠糕色、香、味比前辈更胜一筹。 

2010年前,宋雪昌夫妇时常到何市、支塘、归庄(太仓)设摊做海棠糕。 

由于项桥宋氏海棠糕的风味名声在外,生意越来越火爆。先后被苏州日报、苏州电视台新春特别节目、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作过宣传。2017年、2018年,被支塘文化站推荐参加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并分别参加2018年、2019年常熟花朝会、“中国旅游日”江苏分会场、2020年“虞歌畅晚”特色小吃展示中亮相,游客对项桥宋氏海棠糕好评如潮,争相购买,宋雪昌夫妻俩人每天做1000多只,供不应求。成为支塘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制作方法 

1.做海棠糕需先制好甜酵,制作甜酵的气温在摄氏10度至20度之间,一般在10月后至次年5月前为最佳时期。 

2.将面粉渗水加入甜酵和成糊状后备用。制作者手持一只紫铜圆型模具锅(模具锅中有7个圆形小浅锅,直径约8厘米;高约3厘米),先在模具小浅锅中抹一下油,然后用小勺将面糊快速舀入浅锅里,再用小铜铲分别将豆沙、糖板油丁嵌入面糊中间抹平,上面撒点芝麻、果仁、金橘片或红绿瓜丝。 

3.放在炉灶上烘烤23分钟,再将带柄的紫铜板(锅盖)拿起,抹一下油,撒一层白糖后盖在模具锅上一碾一压,随即一手按住锅盖,一手起炉灶上的模具锅,在空中旋转180度,把上面的模具锅揭开,7只热气腾腾的海棠糕全都落到铜盖上,就像一朵海棠花,再将出炉的海棠糕翻到木制的糕板上,那一只只出锅的海棠糕表层的糖烤得焦黄,泛着猪油的光亮,散发出阵阵香糯味,乘热食用,甜美可口。(王振浩)

(来源:常熟史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